第174章
前不久才被骗过的韩非忍住翻白眼的冲动。虽然赵琨时而靠谱,时而不靠谱,但国子学真的是一个好地方,荀夫子一定会喜欢。他附和说:“当年镐京城破,百姓离乱,典籍流散。秦霸西戎,又收拢了无数西周遗老、古籍文物,经过许多年,金匮石室都快堆不下了。”
赵琨心中的小人狂点头,没错,秦霸西戎超过五百年,中东地区很多国家在后世依然称华人为秦。
荀子最信任韩非,闻言点头道:“镐池君,你人还怪好的嘞。我不白看那些书,这些年,我也撰写、整理了一些书籍,让弟子们抄录一份,捐给国子学的藏书楼。天一书坊也可以印刷我的书。”
赵琨想了想,提醒荀子:“印刷出版的书籍,可以跟天一书坊签订契约,每月领取分成,子孙后代也可以继承版权,有效期一百年。”大约只有秦国可以做到全民守法,保护版权。造纸术和印刷术无法长期保密,赵琨也不打算保密,等技术成熟,就推广到全国各郡。但作者的著作权一定要保护,不能让盗版损害作者的利益,打击创作热情。
看来还需要制定一部适合秦国的著作权法。不过赵琨毕竟不写书,他准备叫上战国末年的学官、画匠、创作人员、出版人员,让这些专业人士商量着来。先拟一套法律出来,规范行业,新法试用期间发现不合适的地方,后续再修改。
荀卿要在天一书坊印书的消息传开,书坊每天都爆满。许多书生奔着大儒荀子的著作而来,却买了一堆《山海经》连环画口袋书、《青城山下白素贞》、《北方四季星空图》、《食疗养生菜谱》、《刘海砍樵》之类的图文并茂的书,喜滋滋地翻阅起来。最后都快到家了,才想起此行的目标《荀子》还没买,于是让小厮再跑一趟。
《荀子》这书固然经典——“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话谁看了不赞叹?然而只有看《青城山下白素贞》这种书,少年们才会废寝忘食,青蛇男变女,陪着白蛇找许仙报恩。一口气看到半夜都不带瞌睡的。
咸阳城中,春景渐芳。你可以不知道国尉缭的姓氏,哦,我也不知道。但白素贞有没有救活许仙,大家都在等下一册,很急。少部分人是被故事书吊住了,大多数人是被说书先生吊住了,个个抓心挠肺。
黄石公每天都掐着官吏下班的时间登门,教导赵琨三刻钟,顺便蹭一顿晚饭。不过他醉翁之意不在酒,总是故意在张良的面前显摆,又不着痕迹,仿佛只是在跟赵琨探讨问题,最终勾得张良开始主动请他解惑。
黄石公送给赵琨的那一筐龟甲,上边的图文整理出来,是传说中的奇门遁甲。
据说九天玄女传授黄帝四千三百二十局奇门遁甲,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经过风后改良,变成一千零八十局,主要应用于军事的排兵布阵。传到黄石公手上,还有七十二局,黄石公又传给张良,被张良改编之后,就没什么人能看懂了。
黄石公给这本涉及天文、历法、排兵布阵等内容的新书起名叫《遁甲天书》。利用其中一局奇门遁甲导致张良跟他的小伙伴一起迷路,怎么走都在一块不太大的地方打转,耗了将近一个时辰,张良才悟出其中的关键,带领小伙伴们走出奇门遁甲的范围。
其实按赵琨的说法,黄石公就是利用了环境,稍加改动,迷惑他们的视觉、听觉等,蒙蔽人的五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迷失方向。但如果是军队迷路呢?如果再布置得精密一些,影响范围再大一些,将一支军队困上好几天,那战争的胜负岂不是都要逆转?。张良觉得学会这个老厉害了,带几千士兵对上几万都行。他被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向赵琨袒露心声,想拜黄石公为师,请赵琨帮忙牵线。
赵琨暗暗好笑,黄石公垂钓了那么久,鱼儿总算上钩。鱼儿再不咬钩,黄石公都能咬死他。
因为在黄石公看来,赵琨其实很有些术数天赋,学奇门遁甲要比旁人容易许多,但他偏不好好学,只粗略地扫一眼,就哈欠连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又精神百倍。说他不学吧,他又看会了一局,就是导致张良迷路的那种,还能无师自通,玩出花样来,反过来让黄石公迷路半个时辰。
傍晚,漏窗外响起了鸟翅拍打的细微声响。赵琨拢了一下衣襟,戴上护臂,走过去将窗户打开。
一只略微肥胖的海东青,灵活地钻进屋中,落在赵琨的护臂上,亲昵地轻啄他的指尖。
赵琨摸了摸花朝的小脑袋,从它的爪爪上解下一只小竹筒,取肉干让花朝自己吃。
他从竹筒中抽出一张蜷曲的纸条,展开来,只见上面写着:“终黎跟伯高大婚,你准备多少车嫁妆?我也添一份差不多的,咱们通个气,不要一家多,一家少,不好看。”
署名只有一个字——“濯”。
是赵濯。
赵琨去问过萱姬,撕了一片纸条写: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物品,一共装九十九车,再去伯高家中盖一座阁楼,打一口井。确保终黎姐姐嫁过去,丰衣足食、首饰用不完,小金库满满当当,几辈子都不需要依赖伯高来生活。就连住房和用水都是我们预备好的,这样就不会在婆家受委屈,伯高也没有理由亏待她。
署名——琨。
其实伯高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还有一位婆婆,几个小叔、小姑。赵琨要给终黎未充足的底气,让她不需要刻意迁就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