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大娘至今回想起那时候的经历,都唏嘘不已,自己一大把年纪了,哪里舍得抛家舍业地跑到别的县去?当时小孙儿才三岁,一路上下着大雨,吃着用家里最后一点粮食做成的干粮,好不容易逃到了新乡县,这心里也没底啊!谁知道那新乡县的知县老爷到底收不收他们?到时候这日子还能不能过下去?这人对未知的前路总是充满的无数的恐惧。
  “好在我们一家一过去,秦大人就派人接收了我们,给我们饭吃、给我们地方住!好吃好喝地养了我们好多时日,听说都是秦大人自己掏的腰包呢!后来等雨停了,秦大人又组织我们一起掏淤泥、开荒田、建房屋,我是打心眼里的高兴啊!谁能想到逃过去的灾民还能过上好日子的?”
  说到动情的地方,大娘还抹了一把眼泪,真情流露:“后来也不知道怎么的,就听说是秦大人建议要修这个码头,一修这个码头,好家伙,大家都有活干了!我儿子我家那口子都跑到这里来干活,一个人一天就能拿三十文钱!我和我儿媳妇就支了个小摊子在附近,专门给那些干活的人煮面吃,赚点辛苦钱。后来又开始建这些客栈啊美食街什么的,忙忙碌碌一整年,我们家都攒下来点银子,干脆租下了美食街的一个铺位,有个遮风挡雨的去处,虽然大娘我这个位置一般,但是这里人多啊,而且大娘的手艺还不错吧?有好些老主顾勒!一个月,就能赚这个数!”
  大娘比了个三,偷偷凑到徐光启耳边道:“三十两啊!大娘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你说要不是秦大人我这辈子能过上这种好日子吗?以前我连做梦都不敢想啊!”
  徐光启听完也是忍不住地点头,看来这位秦大人确实是做了不少实事,才能让老百姓如此念他的好!
  闲话叙完,徐光启要告辞离开,大娘也要收拾碗筷回去歇一会儿,等到晚上饭点再来摆摊,正要走的时候,徐光启又多问了一嘴:“大娘,一会儿小生要去东山那边,我怎么走?”
  好几年前虽然来过一次,但是现在卫辉变化如此之大,徐光启也不确定了。
  大娘一听“东山”,再联想到对方是松江府的,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连忙道:“你是要去东山那边谈收棉花的事吧?现在别去东山了,东山那边的棉花现在全都会送到“吴氏纺织坊”加工去籽了,如果你要收棉花,就直接去“吴氏纺织坊”好了,就在码头附近向西十五里,你叫个牛车过去,十文钱,便宜的很,随到随走。”
  徐光启之前从没听过“吴氏纺织坊”,他这次过来就是受父亲所托,一个是和卫辉这边种棉花的地主谈一下收购价格和交期的事情,还有一个就是再采买一些卫辉当地的特产,拿到松江府去卖。
  如今他们家里经营着一个小小的店铺,他娘也是当地手巧的纺织娘子,去年又雇了几个人,买了几架织机,准备自己弄个小纺织作坊。
  家中生意繁忙,父亲抽不开身,所以才托徐光启跑这一趟。可谁知道等进了卫辉,目不暇接的事情一桩接一桩,现在就连原本的目的地都改了,徐光启如今是真的对整个卫辉府都充满了好奇。
  按照大娘的提示坐上了牛车,专程往“吴氏纺织坊”跑了一趟。
  等到了“吴氏纺织坊”,徐光启再次被刷新了认知,“吴氏纺织坊”建地极大,占地十几亩,风格是统一的卫辉码头建筑风格,门前人来人往,光接待的伙计就有十几人,好些人都是来买布匹和订购材料的,徐光启被引进去后,直接立在去籽的一个机器前不动了。
  去籽机徐光启自然见过,他自己还用过,可是眼前这台去籽机,是全新的!
  说是全新,不是说它的工艺有多么复杂,而是它的动力系统!居然不再是人力手摇,而是利用水流不断冲刷带来了动力,传送给了履带,然后再带动齿轮,就将整个机器给运转起来了!只需要一个工人不停地将棉花放入送料口,经过去籽口挤压去籽,留下了雪白的棉花,剩下了一颗颗棉花籽,雪白的棉花堆积到出料口,再由人装进麻袋放入仓库,看着就省时省力不少!
  一想到松江还有很多人家在用手工剥籽,徐光启就汗颜不已——卫辉本就是棉花产区,又有这样的神器,若是再造出更为便捷的织布机,以后松江布还有地位可言吗?想必到时候卫辉布才是又好又便宜吧!
  徐光启着了魔一般不停地绕着这个机器打转,将它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揣摩了一遍,甚至还想上手操作,被引路的伙计连忙阻止了下来:“客观,要谈今年的棉花采购价格,掌柜的就在里面,还请跟小的进来。”
  一连催促了好几声,徐光启才如梦初醒,几乎是同手同脚地跟着伙计进了里面去谈价格,谈需要的数量,又签下了契书支付了定金,出门的时候又依依不舍地看了那台机器好半晌才走了出去。
  徐光启当夜办完了事情,就住在“万松客栈”,定了一个“黄字号”的房间,房间虽然狭小了一些,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时打扫的非常干净整洁,照理累了一整天了,徐光启应该倒头就睡。
  <a href="https:///tags_nan/kejuwen.html" title="科举文"target="_blank">科举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