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可是就算再累,那也都是银子啊!吴富商一面继续紧急招人,一面又重新采购织机,还从董睿那边打听到了徐光启的名声,花重金求到徐光启那边,请求他为他们改良织机。
  一旦尝到了改良织机的好处,吴富商哪里停的下来,有谁见过把银子往外推的?
  除了布匹之外,这帮洋人也参观了“袁氏印刷坊”,听罗马诺说弗朗西斯已经先行一步,采购了许多本《圣经》后,很多人对弗朗西斯恨的牙痒痒,弗朗西斯一次性买了这么多,如果他们继续采买,那风险就有点大了。
  但是商人的脑筋转的也快,他们见“袁氏印刷坊”的印刷速度非常快,纸张墨水质量又好,又有现成的拉丁字母活字,顿时动起了别的心思,将他们当地非常受欢迎的一些书籍都拿了过来要求印刷,这个人订购三千本,那个人订购五千本,很快都将“袁氏印刷坊”的订单排到了年底。
  当然除了这两个工坊他们下的订单最多外,这些洋人也采买了许多手工艺制品、刺绣品等等,既然来了一趟卫辉了,必然不会空手而归。
  新码头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客商,又有几个洋人大商人在卫辉不断地采买,整个卫辉府都陷入了一种空前的忙碌中。
  原本自从新码头建立后,卫辉府的老百姓就感受到了忙碌和赚银子的快乐,可是那种忙碌是有条不紊的,是可以承受的;而如今的忙碌,是卫辉上下官员、平民百姓都上紧发条的忙碌,恨不得一个人变成两个人用!
  一开始周邦彦对秦修文引来了洋人有诸多不满,趁机敲打了秦修文一番,让他不要因为自己做出了点政绩就开始胆子太大,在没有经过上官的应允下,就私自接触一些番邦之人。
  秦修文的呼声在卫辉太大了,传到周邦彦耳边都震耳欲聋。可是他周邦彦才是卫辉真正的领导者,没有他的支持,秦修文又算什么?
  卫辉其他官员是愿意跟在秦修文身后捡便宜的,毕竟秦修文已经成了卫辉的三把手,大部分卫辉官员官位都在秦修文之下,他们见识过秦修文的手段后,也是心甘情愿追随秦修文的。
  可是周邦彦到底是不甘心。
  一开始周邦彦还觉得自己英明,慧眼识珠,赏识了秦修文,同意他去折腾新码头和“卫辉时报”。然而,这一年下来,周邦彦感觉到了手中的权力正在向秦修文过渡,在很多问题上,他居然不得不听秦修文的,这就让他无法忍受了!
  哪怕他再欣赏一个人,但是作为他的下属,就要有下属的自觉,如何能够和上峰争权夺利?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如今的卫辉,有多少人只知秦修文,不识周邦彦的?
  如今借着这个机会,可不是要好好敲打敲打秦修文吗?若是上报朝廷,官员勾结外邦之人,那可是大罪啊!居然还想叫一个蛮夷教导卫辉府的孩童,简直就是不知所谓!
  他就是要通过这一点来发难,从而收服秦修文逐渐野掉的心,同时让卫辉府的人看看,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掌权者!
  可是很快,周邦彦就没办法再去继续谴责秦修文了,因为到了秋粮入库的日子了,卫辉府今年的秋税有多少呢?
  多到周邦彦震惊!
  第62章
  大明一年税入两次,一次是夏税,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之前,还有一次是秋粮,一般是过年前各地府县征收完毕,再由地方上交到中央。
  去年卫辉府刚刚糟了灾,当今圣上开恩,免了卫辉百姓的夏税,所以一直到农历十一月开始收秋粮了,周邦彦才拿到今年卫辉府的税入。
  等他看完账册后,周邦彦沉默了。
  这是周邦彦在卫辉的第三年,他来此的主要目的就是主持潞王府的建造,只要把这件最主要的差事做好了,那么升迁入中枢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至于卫辉府的税入,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过。
  一来,修建潞王府所耗甚大,刚开始建造的时候,卫辉府简直要被他刮地三尺,举整个卫辉的民力修建潞王府尚且还不够,还怎么指望有多余的赋税?这二来,等到潞王到卫辉就藩后,卫辉府大部分的土地和税入都要归到潞王身上,毕竟潞王是当今圣上唯一的亲弟弟,光一个潞王府都所耗如此之巨,圣上更加不会在封地和税入上小气了,那么朝廷那边就更不会在意卫辉府如今的税收了。
  可是现在,卫辉这次秋收的税入折合白银居然有两百万两,是去年这个时候的五倍多!
  这样的增长速度,简直就是绝无仅有,旷古烁今!更何况,这个税入还是在他一边主持着潞王府的修建这个巨大的拖油瓶的基础上达成的,这是多么的可怕!
  虽然这个税入和苏州府,松江府比起来,还差了一半还多,可是在整个大明来看,已经算是中上层了!和卫辉之前的税入比起来,那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目!
  周邦彦原本都想好了,要趁着机会修理一番秦修文,让他认清楚自己的位置,可是当他看到这个税入后,他恍然发现,靠着这个惊人增长的税入,或许他可能不用熬到潞王府建造完成之后再升官了。
  周邦彦之前一直将自己所有的重心都放在潞王府的建造上面,根本没有考虑过第二条路,而如今秦修文不仅仅帮他开拓出了第二条路,甚至还把路拓宽了、夯实了,只要顺着这个路去走,他升官之事甚至要比预期的还要早两年!
  <a href="https:///tags_nan/kejuwen.html" title="科举文"target="_blank">科举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