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宋纁招呼秦修文落座,然后亲自给秦修文泡了一杯茶,秦修文恭敬地双手接过,连声致谢。
  宋纁摆摆手,示意秦修文不必如此客气,然后斟酌了一下用词,才道:“元瑾啊,你如今做这事,最终目的到底为何,能不能透露一下给我。”
  秦修文心中犹豫再三,他不擅长在别人面前吐露自己太多的心声,也很少向上寻求帮助,在他的世界里,所谓的帮助那也只是等价交换,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理所当然、不求回报的帮助。
  然而,宋纁这番话,却是在暗示秦修文,将他的真实目的说出来,他来帮他一起筹划。
  秦修文天生擅于权衡利弊,可是当他将宋纁里里外外分析过后,他并不觉得自己能够带给宋纁什么特别大的利处。
  宋尚书做官清廉,生活俭朴,做事光明磊落、一心为国为民,从没有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谋取什么私利,而且如今他已经六十又六,正二品的高官,再往上一层就是入内阁理政,可是这对于宋纁来讲是最后的追求吗?
  秦修文观其言察其行,他认为宋纁并不是一个权力欲非常强的人。
  秦修文是一个十分理智的人,要判断一个人的品性,他从来不听这人口中如何说的天花乱坠,而是看他的行为是否前后一致。宋纁年轻的时候都能因为对朝堂失望,该退隐的时候就退隐,足以可见他不是一个利欲熏心之人。
  面对这样一个人,秦修文其实是有些束手无策的,习惯了等价交换,秦修文并不知道要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善意。
  宋纁见秦修文踌躇,已经苍老的双目却坚定地看着他,目光依旧炯炯有神:“老夫知道你胸有乾坤,但是你要面对的,不是朝堂上的一两个人。就是你掰倒了申首辅,那又如何?江南一派势力早就在朝堂中盘根错节,更有其他派别的势力同样也是虎视眈眈,你一个人单枪匹马,又如何能够笑到最后?”
  “我已经老了,但是若能在离开朝堂之前,能够助你一臂之力,帮你完成一些事情,那么就也不枉我们师徒一场。”
  宋纁和秦修文推心置腹,秦修文心中微动,思量再三,才从口中吐露出了从来不曾对人言过的真实想法:“元瑾毕生之愿,就是希望水泥路能贯穿大明东西南北,大力发展经济,逐步开放海禁,收服四邦蛮夷,再延大明百年国祚。”
  秦修文说完之后,整个书房中变得极静极静,宋纁原本端着茶盏准备喝茶的手就顿在了半空中,直到指尖传来的热度变得过分灼热了,宋纁才恍然回过神来,将茶盏放了回去后,想说一些什么,搜肠刮肚,居然一时之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实在是秦修文的话语太让宋纁太过于震撼了!
  宋纁知道秦修文此人一定是有极大的抱负的,否则以他的聪明才智,不会如此锋芒毕露,既然他知道要在自己面前伪装,让自己卸下心防,那就必然知道应该如何在朝堂上立足才能走的更稳更好。
  秦修文能煽动皇帝支持他,能办“京报”大肆赚取财富同时获取极高的话语权,也能有民间的力量去全力支持他,若是秦修文只是想简单的加官晋爵,宋纁觉得他能比谁都做的漂亮,甚至能在朝堂之中左右逢源的情况下,步步高升。
  然而秦修文志不在此,他有更高的理想抱负。
  这是秦修文这个年纪的年轻人该有的抱负,宋纁并不惊讶,就算秦修文说自己如同阳明先生一样,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纁也不会多奇怪,这样的豪言壮语莫说听多少年轻人说过,就是他自己何尝不也是一直如此追求的?
  然而,秦修文说的每一条都十分务实,他没有什么高谈阔论,说出来的每一个点,却都让宋纁听得眉心一跳,等到秦修文说要为“大明再续百年国祚”的时候,宋纁实在是被震住了。
  第一条“修天下官道”,这件事一开始所有人都反对,就算是他这样的内心支持者,也觉得不可能成功,可是偏偏如今这件事已经走上了正轨,一桩终将响彻寰宇、青史留名的大事件已经拉开了序幕,宋纁本就是户部一把手,发生在户部的事情又有什么可以瞒过他的?他知道秦修文已经成功了一半,只要将这个头开好了,后面的事情那就是水到渠成。
  而这之后的每一条,都让宋纁更加惊讶,发展经济也就罢了,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开海禁,甚至还要收服四邦蛮夷?!
  他秦修文可知道,北边的瓦剌和鞑靼是如何虎视眈眈?每年在边境之处大肆劫掠大明百姓?而辽东建州女真在万历十一年又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东海女真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海上的倭寇,打不尽、杀不完,去岁戚继光这位战无不胜的传奇英雄又在登州老家病逝,大明没了这位“横扫倭奴、驱逐胡虏“的第一大将,就如同少了一条臂膀一般,在军事实力上大打折扣,宋纁只恨自己的寿数为什么没有借给戚继光,让他再守卫大明十年!
  宋纁自己虽然是文臣,但是他知道,大明的安危没了这些武将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他们这些文臣能再后方安稳地出谋划策、整治民生,或许还有些人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兀自沉溺于大明的强大,自喜于万国来朝时候的盛世,可是却没有发现暗藏在和平之下的危机。
  <a href="https:///tags_nan/kejuwen.html" title="科举文"target="_blank">科举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