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秦修文早就想过,这个蒸汽机研制出来后,光靠他一人是没有办法将它发扬光大的,远的不说,光说秦修文想要将蒸汽机运用到船只上去,若是没有万历保驾护航,没有官方人员的插手,事情成不了气候。
  一样新事物,从发明到运用推广,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就像如果不是吴富贵对秦修文是百分百的相信的话,他根本不会花这个大价钱去买八台蒸汽纺织机,因为如今的市场,“吴氏纺织作坊”的成本比同行低,技艺比同行好,已经完全占据了上风,就算将人力成本无限下压又如何?最多就是多赚一些利润而已。而吴富贵,又要接多少订单,赚多少银子,才能将这四十万两的亏空给补回来?若是只做内陆市场,除非做到一家独大、完全垄断,否则就这四十万两都够他折腾个好几年了。
  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商人们一向不愿意干。
  所以,秦修文需要快速引进一个新的有实力的合作者,用官方的能量推动蒸汽机的运用,这样才能走出如今的困局。
  大明还在一个比较完备的封建统治社会中,阶级分明、小农经济作为基石一时之间很难颠覆,不像此时的西方,到处都是一团乱,到处都是投机的商人,他们引起战乱、血腥贸易的同时,也为科技注入金钱,又利用科技收割更多的财富,以此行成一个正向循环,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井喷的年代。
  但是此时的大明,不具备这样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所以秦修文只能在里面选一个最有话语权的人,说服他、使他相信,蒸汽机的未来将颠覆一切。
  而最佳人选,自然是在万历。
  万历没想到,自己还没怎么说呢,秦修文就已经想要拉自己入伙了,一方面他欣赏秦修文的“上道”,另外一方面,他又有些咋舌,连秦修文这么能搞钱的人,对着这个蒸汽机都力有不逮,他内帑里的银子拢共现在就这么点,还要投入到海贸中去,能拨出来的也就那一星半点。
  自从认识了秦修文,这钱真是不能当钱看了,动不动几十万两银子,他那点私房,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万历是整个大明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可能对于一些地方上的细枝末节他不了解,但是看过这个蒸汽机、听过秦修文的描述,万历大概已经咂摸出味道来了,这个蒸汽机是个吞金兽,如今还只是个半成品,远远没到可以大批量投入使用的时候,若是想要将它完善,后续可能还需要投入许多金银去研究。
  这种事情在万历手中经手过许多,比如每年朝廷最大的军备开支,其中就有为了对抗蒙古骑兵而建造的神机营,每年在里面投入了成山成海的银子,但是收效却是甚微。
  当然,除了军队,也有其他一些研发方面的开支,但是总体来说是投入大,收获少,慢慢的,朝廷一般默认将一些乱七八糟的开支给缩减掉,减轻负担,否则户部是真的会连俸禄都发不出来了。
  这里面肯定是存在贪腐问题的,但是大家都这么做,你不在里面拿一点,你就是傻子。也有清廉之辈,每每这个时候就要跳出来弹劾纠错,弄得朝堂上下大家脸上都不好看。搞到最后,朝廷干脆一刀切,一切按照定例,因循守旧地过日子就好了,大家太太平平,就别想着通过这种手段在里面捞钱了。
  官方不提倡发展创造,民间视工匠为贱籍贱民,又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哪里有这么多好事?所以等到明朝自真正太平以后,不仅仅是是军备方面的革新,还有民间的发明创造力,都停滞了。
  在科技停滞中的朝廷和百姓都没有察觉出什么不对,因为小农经济本身就不需要太多的科技创造力,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人民安土重迁、决定了自给自足是社会主流,文化和思想没有碰撞,再加上一味地闭关锁国,根本不关心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却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温水煮青蛙,外面的发展是一日千里,很快就会赶超大明,以后那些西方人会用炮火直接轰开这片土地的大门,到那个时候,可就由不得这片土地的主人愿不愿意了。
  当然,此时的万历尚且看不到这么远,他只觉得有点棘手,若是自己真的参与进去了,能否兜得住?
  万历沉吟不语,秦修文自然知道万历在犹豫什么:“陛下,其实在纺织作坊的时候,那个吴富贵没有说齐全,这个蒸汽机,并不仅仅可以用来做纺织,它其实可以用来取代一切人力。”
  万历愣了一下,脑子了转了几下弯才有些不确定地问道:“一切人力?”
  潞王府的书房,自然不像皇帝的大殿一般,君王坐在高处,臣子在下面作答,此间书房就和大部分官僚家中的书房布局没有什么两样,若说特别之处,一个是够大,另一个则是够奢华。
  万历也是入乡随俗,直接让秦修文坐在书案下首,君臣二人的距离还是比较近的,近的能看清楚秦修文俊逸的面容上闪过的一丝自信之色,显然,秦修文对这个蒸汽机是充满了信心的。
  “你给朕详细说说。”
  投资人开始感兴趣了,秦修文再次做回老本行,面色从容,直接侃侃而谈道:“这个蒸汽机的作用,就是用来取代人力的,蒸汽纺织机只是其中的一项应用范畴,凡是能用到人力的地方,其实都可以用蒸汽机来代替,比如说打水、犁地、开矿等等,这些劳作事务现在都是用老百姓的一滴滴汗水在去做,若是换到蒸汽机做,比人力快还比人力做的好,到时候亩产能翻多少倍?咱们目前国库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农业方面的税入,亩产只要翻一番,是不是意味着每年国库的收入就要翻一番?”
  <a href="https:///tags_nan/kejuwen.html" title="科举文"target="_blank">科举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