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可问题是,大家当官都是奔着国泰民安、地位高崇去的,不是奔着背黑锅、被砍头流放去的!
地方和京中的势力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不需要底下人说,京中各派的人已经开始言辞激烈的上奏了,要求锦衣卫释放那五名东瀛人,安抚好东瀛使者的情绪,不要将事情扩张到两国之间的矛盾。
东瀛刚刚结束了动乱,丰臣秀吉统一全国,风头一时无两,同时战备雄厚、东瀛人战力很强。而反观明朝军队,以老弱者居多,经年不打仗,军备废弛、国库空虚,战力也弱,真要打起来,拿什么打?
拿举国之力打吗?
大明这个时候如此强势,到时候对于蒙古部族的人又是什么想法?若是腹背受敌,如何应付?
看着大明是光鲜亮丽的,但是大家自家知道自家的事情,打一打吕宋上的西班牙人,那是人家在这里没有根基,那些人最多算是占岛为王,但若是真正两国开战,投入几十万人的兵力,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很多人觉得,万历是飘了!必须打压下来,让他认清楚现在大明真正的形式。
内阁是第一波受到冲击的,当申时行看着这么多弹劾锦衣卫的奏折,他也是扶额轻叹。
别人不知道其中内里,大明首辅如何不知道?
这里面有秦修文的手笔,是他给万历谏言,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可是自己刚刚代表内阁和秦修文完成了交易,收了秦修文的“好处”,让万历歇了修“摘星楼”的事情,而且对方当时也明说了,自己会在使团进京之后,调整对外关系的策略,需要他们的全力支持。
当时他们内阁几人商讨下来是都同意的。
但是他们是真没想到,这事会闹得如此之大,万寿节还没正式开始,就已经闹到恨不得两国结仇的地步,这就是秦修文说的对外策略“微调”?
实在是“微”的太大了!
但是这事放在秦修文身上,又好像能说得通。
这人做事风格就是如此。
许国看着这些奏折,心中是闪过快意的,忍不住建议道:“这实在是大势所趋,秦修文做事太不留余地了,如今大家只弹劾李大人,恐怕很快就会得到消息,知道是秦修文的谏言,若不然我们就顺水推舟……”
许国话还没说完,王锡爵断然否决:“不可!咱们可不能干这种事情,这不就是民间说的端起饭碗吃饭,放下饭碗骂娘么?要么你有把握一次制死他,要么我们就老老实实按照规矩办事,否则现在谁敢惹那个姓秦的?”
自从知道秦修文就是救了女儿之人后,王锡爵心里对秦修文的感官复杂极了,只愿意称呼他为“姓秦的”。
余有丁摸了摸山羊胡,点头赞同:“要不先压一压,看看那秦修文还有什么后招?同时把我们做的事情给秦修文放出风声去,好让他领一领情,但若是实在我们内阁都招架不住,那就无法了。”
王家屏等人听了,俱都点了点头,这样做在理、在义,挑不出错来。
第172章
在朝臣的质疑不满与各国使团的惊魂不定中,农历八月十七这天还是来到了。
因为万历出生在这一天,所以这一天就变成了节令。在这一天,大明全境不掌刑名,死刑犯在这一天可以不用死,开堂审理的案件也要拖到后面再办理;全大明各地的官员都要设置香案,往京城的方向磕头祈福;京城中的老百姓更是家家户户要张灯结彩,路边要用彩绸、彩画装饰,到了夜晚更是要万灯齐点、煌煌如白昼,堪比闹元宵。
这一年,不仅仅朝廷的荷包鼓了点,京城的老百姓日子也比以往要好很多,因为京城附近官道的修建,因为“京报”的发行,南来北往的商贩流通更加迅捷,信息流通也十分顺畅,再加上如今京城中四处都是水泥路,走起来平平整整、干干净净,任谁到了京城都会感叹一句:这到底是天子脚下、卓尔不凡!
那些外国使团到的时候,自然也窥见过一番京城的风貌,觉得今年的大明都城比起往年来格外不同,有些使团并不是每年上贡的,更是感觉恍若梦中。
然而,等到今天他们再次出门的时候,看到京城大街小巷装饰的如此繁华瑰丽,看着自己脚下踩着的道路,再联想到自己国家的情况,许多小国使者其实是非常羡慕大明百姓的,只恨自己没有托生在大明京城啊!
尤其是看到就连京城的普通百姓,都是面色红润、个个今日穿着簇新,看上去精神面貌昂扬向上,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天与地的差距。
有些人心中甚至已经开始暗搓搓地想:看来今年大明很是富有,可能会比往年给他们的赏赐更多了!
而东瀛人看到这幅景象,却是面色不愉,然后有人凑在加藤清正耳边说了两句话,才让加藤清正心里舒服了点。
那人说,大明百姓看着就是柔弱可宰的样子,哪里有他们东瀛男儿全民皆可作战的战力?富贵乡也是英雄冢,就让他们耽于享乐吧。
身边那人是加藤清正十分信任的谋士,名叫鹤田纯名,年过五十,留着小胡子,深谙大明的儒家文化,同时曾旅居大明多年,对大明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了解,所以才作为谋士同加藤清正一同出使大明。
<a href="https:///tags_nan/kejuwen.html" title="科举文"target="_blank">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