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原来目的在这里。
  听了秦修文的话,三个使者反而是放下了心,大明想要一劳永逸,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再闹事,倒也是个主意。
  自互市以来,其实大明和蒙古大规模的战役并没有再发生过,毕竟大部分的生产资料现在已经可以通过金钱来获取,但是小股作战却依旧没有停止过。
  如今蒙古族自身都分裂成了三十六部,每个部都有自己的首领,很多人的想法并不相同,有些大汗是愿意用金钱换取和平的,但是有些大汗却是喜欢用鲜血征伐去不劳而获。
  理解了大明的用意,他们心更加是放了下来,同时心里也是在嗤笑,果然是大明官员的做事风格,贪生怕死、自私自利。
  有便宜不占是傻子,大明官员讲话都说的这么明了,说了到时候牧场的前期建设和投产,都由大明出工出力,等投建好了之后他们只需要安排牧民去放牧照顾牛羊马匹即可,养出来的牲畜大明都会要,就价格稍微低一点有什么不可?种植粮食的土地甚至他们会提供种子和耕地农具,派遣老农到他们那边进行种植指导,他们还有什么不同意的?
  秦修文露出了一个如释重负的笑容:“既然如此,一会儿我们会将此事的契约签订下来,对了,还有一件事我要提前和大家说一下,你们知道我们大明一贯缺金银,所以到时候牧场上的牛羊马匹,我们会用一种新的货币,大明新币纸钞来进行交易。”
  一听到大明纸钞,所有人面色一变,皆是骇然。
  你们之前的宝钞弄成什么鬼样子,居然还好意思提这个!
  秦修文自然知道大明宝钞因为滥发、超发,导致最后成为废纸的事情,连忙安抚:“诸位放下你,这个纸钞是和银两等价的,到时候你们可以用这个纸钞在马市上兑换任何你们需要的产品,关于这个条例我也会写进契约里,而且在马市上,唯有用大明纸钞可以兑换盐和铁器,这是本官为你们极力争取到的最好的条件了。”
  这倒是算有点诚意,要是到时候大明人敢不认账,那就看看谁的拳头比较硬好了。
  不怪他们马上心动了,对蒙古人来说盐铁确实太重要了。
  蒙古不产盐铁,全部依赖从大明进口而得,但是这两者在大明本土都是严格管控的,更何况是和蒙古的贸易中?
  人不吃盐会无力,同时铁器又是军队必备之物,除了军队外,烧饭做菜需要有铁锅、菜刀,甚至于大明说要帮忙建设牧场和寻找种植之地,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蒙古没有技术,同时也没有必要的农作物用具。
  虽然蒙古各部都有从大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走私,但是以大明官吏的贪婪,自然要在其中狠狠捞上一笔,蒙古族想要获取盐铁,所花费的心思和金银并不少。
  现在这个年轻的鸿胪寺卿居然说可以直接在马市上用大明纸钞交易到他们想要的,而且是明码标价,岂不是比以前通过走私渠道要便利的多?
  秦修文装作突然想起了什么,连忙补充道:“当然,铁器只能是日常用品,你们知道的。”
  自然不可能售卖兵器给他们,至少明面上是不可能的,这不需要秦修文去细说,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铁器到手后,还能再融,融成什么,就不归大明管了。
  哲布终于笑了:“这个是自然,我们绝不会为难秦大人。”
  他们对于明朝给到的条件十分满意。
  秦修文也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从容地叫来主簿,将契约拿了出来,蒙古的三位使者连忙凑到了一起,细细看了起来,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还要让秦修文答疑解惑,逐条逐条分析,就怕被心机太多的大明人坑了。
  契约条条框框写的很细,讨论耗时过长,好在石飞羽和宋星达两人也一起帮忙解读契约,这才进度快了一点。
  看了整整一整天,这份契约从头到尾看下来,确确实实就是如那鸿胪寺卿说的那样,没有什么偏差。
  满意了,到位了。
  这比大明皇帝直接再补一点封赏都要更让人激动,前者只是一次性买卖,而后者则是长久受益。
  这次出使大明,居然还有这种意外之喜,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
  三人都郑重地签下了名字,按上了手印,同时将契约谨慎地收到了自己的怀里,这个契约最后还要带到他们部族,让他们的可汗确认了,才能生效。
  但是这份契约价值万金,他们都认为,他们的可汗没有任何道理不同意。
  石飞羽一直将三人送出了鸿胪寺的大门,看着他们上了马离开,才立马回头向秦修文禀告。
  秦修文看着这三份契约,忍不住轻笑出声。
  这般的情绪外泄,在秦修文身上实在很少见,足以可见今天他是有多么高兴。
  第175章
  那些蒙古使者前脚刚走,申时行得到了消息后,直接按耐不住了,就算是个奉行中庸之道的首辅大人,此刻也是满头冒汗,不顾余有丁等人说的容后再议,直接起身从文渊阁往鸿胪寺的方向快步走去。
  <a href="https:///tags_nan/kejuwen.html" title="科举文"target="_blank">科举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