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欧文接过水,向保罗道了声谢,然后随意喝了两口。
  在电光石火之间,他已经做出了决定,打算将错就错,就假装看不见这个东方少女好了,看看她要做什么。
  想到就做,欧文控制住自己的目光,尽量不要太明显地望向夏青黛,只以余光观察。
  夏青黛此时翻的这本全英文版的书,专业性比较强,很晦涩难懂,以她高中生的这点英文水平根本看不懂。
  她本身英文就是弱项,此时直接看英文原版还真的是有点难为她。
  看不懂,换!
  一连换了底层书架上好几本书,结果夏青黛悲催的发现,这最后一排的书可能是最艰涩的,她根本一本都看不懂。
  但是如果从上面几排拿书吧,又太显眼,她怕把人给惊动了,节外生枝。
  毕竟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她半夜忽然看到书架上的书在飞,肯定是不会那么平静,要把夏商陆吵起来的——如果他在家的话。
  “我的天呐,这都是什么书啊,怎么就都那么难呢!”
  夏青黛捧着脸嚷了一句,太为难宝宝了!
  而这时欧文也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嘟嘟囔囔说着他听不懂的话语的小仙女,看起来好像看不懂人间的书籍。
  于是,他开始字正腔圆地朗读起自己手里的这本书。
  虽然他小时候家庭条件并不好,但身为牧师的父亲,还是可以给他提供基本的教育的。
  且他的母亲是一位真正的淑女,读过很多的书,教了他许多上流社会爱用的语法。
  所以他现在阅读浮翠山庄的藏书,一点难度都没有。
  他只是没有机会大量阅读,但并非不爱读书。这也是今天他会秉烛夜读的缘故。
  听到他字正腔圆的朗读,夏青黛干脆地放下手中的书,走到他的床边,歪着头去看他手里的书。
  “好纯正的伦敦腔啊!”夏青黛感叹了一句,“真好听。”
  欧文的母亲便是一口伦敦腔,所以也这么教他。
  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格兰,就只有一个城市——伦敦,其他地方都是乡下。
  看英国古典书籍里说去伦敦,一般都是使用“go to town”的词汇,代表进城;而从伦敦出来,则是用“come down”,也就是下乡。
  此时夏青黛听到了两次“london”,一次“go to towm”,差不多能确定,这读的是一本与英国有关的书了。
  所以,这里真的是英国?
  看古堡周围的环境,应该是英格兰乡下吧,伦敦的住房估计没这么稀疏,肯定住得密密麻麻的,就像中国的北上广深。
  夏青黛想当然地这么以为,毕竟她从来也没有机会去伦敦。
  跟哥哥相依为命的她,能衣食无忧地上完学就已经不错了,至于旅游什么的,当然是不敢想的。
  原来这个是英国的古堡啊!
  十八世纪的古堡卧室原来是长这样的!
  刚刚那个保罗,直接在房间里小解,肯定用的是类似痰盂喽,那就说明这里还没抽水马桶——当然,也可能保罗懒,不想去卫生间。
  那个雀斑少年,夏青黛觉得他是做得出来这种偷懒的事的。
  第9章 梦中下线
  夏青黛左右看看,又看到房间里的一扇门,便跑了过去,想必这是盥洗室。
  推开门一看,果然如她所想,是个大大的盥洗室。
  里面有个样式很古老的陶瓷浴缸。
  最早的陶瓷浴缸出土于古希腊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宫殿,是女王克诺索斯的,所以这里看到陶瓷浴缸也不奇怪。
  除了浴缸,这有还有一个封闭式的长方体木桶,很显然这就是马桶。
  不过看样子是封闭式马桶,而不是抽水马桶,跟华夏古代类似的,就是在一个木箱子里放上可移动的痰盂。
  有洗手盆,但没有自来水龙头,更没有电灯。
  正在读高中的夏青黛,对于电灯的事还是了解的,物理课上要学电力的。
  电灯的发明有人说是英国的戴维,但也有人说不算。他发明的只能算是一个电灯的概念,还不能使用。
  真正让电灯可以推广使用的是美国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和他的团队使电灯走向了千家万户。
  小时候的教科书里,也把发明电灯的功劳最终算在了爱迪生的头上,这个时间在大约是在1879年。
  所以即便是这么豪华的古堡里,也没有电灯,电灯的普及还在百年后。
  在盥洗室里面转悠了一圈,夏青黛终于相信了古堡这边的时间,确实是在十八世纪末了,白日里那个欧文没有忽悠她。
  欧文从夏青黛走进盥洗室时,就克制不住地脸红,一想到女神居然也要五谷轮回,就……
  结果心跳加快地听了半天,也不见里面有水声传出来,才发现是自己误会了,不由失笑。
  看来她只是好奇人间的摆设。
  夏青黛重新回到欧文的身边,发现他虽然还在朗读着书,但苍白的脸上却奇怪地晕着红。
  因为他太白了,所以这红也就特别明显,白里透红,含蓄明润。
  居然是个会脸红的男孩子……
  她忍不住笑了,舒舒服服往沙发上一坐,继续再听他念书,就当是练英语听力,不知不觉眼皮打架,倒在沙发上抱着羊毛毯陷入沉睡。
  昨夜熬了个通宵,今天莫名其妙进入小人国,探索了一番古堡,现在又听“英语听力”,不瞌睡才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