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片刻后,众人排队从玻璃缸的边缘出现在夏青黛的视线之中,她心情很好地自语了一句:“欢迎你们回到自己的新家。”
说完心念一动,人便降临在了新落成的庙内。在她的身旁不远处,正是那座面容极为酷似她的高大石像。
她坐在大殿石像前的蒲团上等了没多少时间,闻人翊便推门进来了。
出去操练了一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要跟祖神汇报啊。
夏青黛就猜到了他会过来,所以才在这里等着他。此时见他出现了,便调动信仰之力现身,巧笑嫣然地望着闻人翊。
后者上前便要拜,夏青黛连忙摆摆手:“不用跪,不用跪,保持平常心,我不习惯被人跪。”
闻人翊眼力不错,看得出来祖神是真心不喜欢这些繁文缛节,而不仅仅是客套,便直起身,不再行参拜大礼,只简单抱拳招呼。
夏青黛拍拍自己身边的另一个蒲团,邀请道:“你坐啊,咱们聊聊。”
闻人翊从善如流地上前,在夏青黛身旁坐下,脊背挺直,略显拘谨。
夏青黛换了个舒服的姿势,开始跟他讲天下大势。
首先就是清朝的历史进程,从1796年(嘉庆元年)起,打了九年的白莲教起义,晚清的义和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等。
这些起义都算是农民起义,有其历史局限性,无一例外全部失败。
但是夏青黛还是着重描述了白莲教起义,毕竟这一次的农民起义在未来两年半都不到的时间内就会发生,对闻人翊的造反事业有比较大的参考价值。
讲完了教科书书概括的白莲教起义的原因、过程,以及必败的结局后,夏青黛又开始讲英国资产阶级的非暴力政变光荣革命,以及随后他们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再到十八世纪由蒸汽机起的工业革命。
说英国的事情并非是为了要指导闻人翊去联合地主阶级,往君主立宪制这个方向努力,而是希望他可以知道如今的天下大势,知道目前的第一强国是什么实力。
清朝并非十八世纪世界的天朝上国,在全世界拥有无数殖民地的英国,也并非是弹丸小国。按历史的惯性,清朝只会越来越落后于世界。
最后,夏青黛又跟闻人翊说起推翻了统治华夏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改变了华夏政治结构的辛亥革命。
当夏青黛描述起家国概念以及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民主共和理念时,闻人翊的脸色变了,显是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他恨贪腐成风的清朝统治者对治下百姓的剥削与压迫,对底层人的苦难感同身受,毕竟他本身就是因此家破人亡的。但同时他亦具有时代局限性,这是读再多的书,做再多的八股文都挣脱不了的。
身处十八世纪的他,凭自身绝不可能超越历史洪流的思想束缚。
绝大部分的人在历史长河之中渺小如尘埃,能像孙中山先生一样拥有改变世界能力的人,自清朝起,也就寥寥数位而已。
闻人翊听夏青黛说完,再坐不住,起身拱手谢道:“今翊听祖神之言,犹如茅塞顿开,铭感五内,他日定为祖神重塑金身。”
夏青黛歪嘴“呵呵”一笑,许诺重塑金身什么的,果然是华夏传统啊!
第524章 造反代理人
八月已入华夏北方的枯水期,水力无法令船只轻松浮起。因此载着英国使团和大清官员以及诸多朝贡礼品的船只,赶路时就需要纤夫以人力拉动。
有时行至浅滩处,纤夫便是用尽全力都拉不动船。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在大清大人、老爷们的严格要求下,船户及纤夫就会顶着数日连降的气温,跳入水中推之、拉之。
即便如此,哪怕人人搞得精疲力尽,竭全日之力,每日所行也不过就十数华里,行程极慢。
不过夏青黛和欧文倒是一点都不着急,因为前者现在的兴趣,绝大部分都放闻人翊这新出现的小男人那儿了,而欧文来华夏的目的本就不是为了乾隆皇帝。
他是为了解华夏文明而来,这件事从踏上大清领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行程慢不慢的,都不影响他的观察。
他跟从定海上船的领航员、从大沽口上船的船户、水手等人共同生活了不少日子,并近距离接触了大清官员派来的搬运工、役夫、工匠、乐工等等底层百姓,目睹了他们兢兢业业的劳作情状,感触颇深。
对于大清朝老百姓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稳重的行事;充满智慧的技巧,比如杠抬重物;令人瞠目结舌的基建速度,比如在张家湾由数百民夫在两天内建造的两间专放他们携带礼品的仓库等等,欧文是感到很佩服的。
拥有这种效率和智慧的劳动人民,放眼整个欧洲都没有,东、西印度以及非洲黑人更不用提,绝比不上。
单只一个“无重不举之能力”,就已经是欧文此前见过的所有劳动人民所不能及的了。
大清普通老百姓所拥有的美好品质,跟锦衣玉食的大人与老爷们截然不同,差距甚大。
欧文可以确定,大清跟他们英国一样,是个两级分化极其严重的国度。
但大清的底层百姓,比英国的底层百姓日子更艰难,得出这一结论并不难。
只从每次来围观的老百姓衣着打扮,以及对他们英国使团随意丢掉的死猪、死鸡,甚至馊肉、腐肉的狂热争抢之中,便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