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永乐公主六年内三次成婚,这三次成婚、三次和离,都是经由言敏之的手一力操办而成的。
  更有趣的是,其中一次成婚与和离的对象,正是言敏之的亲儿子。
  想到这里,太子妃微微侧首。
  乌黑长睫垂落,遮住她眼底古井般幽深莫测的神色。
  她朝旁稍稍斜身,靠在迎枕间,以一个平时不会做的动作支颐侧首对着景涟:“永乐你与言公子,当初也担得起一句天作之合的赞叹,又是为何……”
  太子妃话未说完,留下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停顿,堪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
  这个问题有些突兀,但太子妃的姿态很放松,语气也很放松,无论怎么看,都是话赶话说到这里,然后信口追问一句。
  问出口的同时,太子妃垂落的眼睫稍抬,眼底明珠般的流光闪烁,将景涟的所有神色变幻尽收眼底。
  她没有从景涟的脸上看到任何情绪。
  因为景涟此刻没有任何表情。
  景涟平静道:“我不知道。”
  她的声音与她的表情同样冷静,这并不是蓄意压制或伪装后的结果——无论是谁,被无数次追问过同一个问题,都能够像景涟这样,保持极度的漠然。
  太子妃确认景涟的回答并非虚假,微露讶然。
  景涟注视着车帘上一针一线精细绣出的鸾纹,平静道:“成婚那天晚上,我始终没有见到言怀璧,以为他和人私奔去了。后来才知道,原来他连夜进宫,请求父皇解除婚事。”
  景涟说:“他还不如和别人私奔了。”
  太子妃:“……”
  太子妃道:“言公子如此行事,是言家理亏。”
  “是啊。”景涟说。
  太子妃疑惑:“那公主急着走做什么?”
  言家理亏,要回避也该言尚书羞愧回避,永乐公主为什么搞得像是自己心虚一样?
  景涟听出太子妃话中之意,冷哼一声:“我嫁给李桓时,规模排场都极大,比与言怀璧成婚时的排场还要盛大,就是刻意要压言家一头。风风光光下嫁不过三年,就匆匆和离,谁知道言敏之心里会不会嘲笑我。”
  太子妃沉默片刻,很想说言敏之应该不会这么闲。
  轿辇很快到了东宫与含章宫的宫道分岔口。
  太子妃示意:“我先送你回去。”
  夕阳西下,天边殷红如火,热气却仍未消散,轿辇外像一座蒸笼,宫道两旁花草半死不活,高处飞过的鸟儿都有气无力。
  景涟绝不想自己走完剩下那段路,于是毫不客气地颔首表示同意。
  太子妃莞尔。
  二人在含章宫宫门前分别。
  “明日乞巧宴见。”景涟道。
  太子妃微笑道:“好。”
  东宫轿辇调头,很快转过宫道拐角,消失在景涟视线中。
  景涟收回目光,踏进宫门。
  兰蕊迎上来:“公主。”
  只看她神色,景涟心中便有了猜测。她先不急着开口,直到进入内室,只留下兰、竹二人,才问:“有什么发现?”
  兰蕊说:“宫正司那边,崇德七年六月之前的所有宫人记录都没了。”
  景涟蹙眉:“怎么回事。”
  宫正司掌六宫刑赏戒令、纠察德行。自穆宗年间改制后,宫籍监归属宫正司管理,后宫所有宫女内侍,宫籍都存在这里。
  文婕妤告诉景涟,崇德七年三月,何昭媛身边死了一位大宫女芙蕖。
  宫籍上会记载宫人从生到死所有经历,包括死因。
  想要查清芙蕖的死和贵妃有没有关系,从宫籍下手是最快的办法。
  兰蕊道:“崇德七年六月,宫正司值夜宫人不慎打翻烛台,致使夜间起火,烧了好几间屋子。宫籍监那边存的全是纸张,火苗一燎就着,全都烧了。这起火灾现在还是宫正司三令五申拿来教导宫人的范例,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人烧着全家玩完。”
  景涟:“……”
  竹蕊:“……”
  这起火灾来得太巧,景涟不相信巧合。
  她闭上眼。
  当初扶云殿侍奉贵妃的宫人,由于皇帝悲痛过度,迁怒他们侍奉不力,处死了许多。
  过去看来,所有人都觉得很合理。皇帝爱重贵妃,因为她的死悲伤过度,甚至坚持要以皇后之礼将贵妃下葬宁陵,预备百年后与她合葬,为此迁怒宫人又有什么稀奇?
  但现在,结合何昭媛一直以来古怪的态度,以及崇德七年六月前所有烧毁的宫籍。这样想来,母亲身边的旧人,竟然一个也没留下。
  她的指尖无意识叩击桌面,笃笃作响,声音越来越快、越来越急促。
  景涟想:一定有问题。
  扶云殿宫人早些年已经尽数殒命,母亲的娘家早已零落衰败,近乎消亡。
  还能从哪里下手?
  ——父皇。
  母亲的死如果有问题,父皇一定知道。身为父皇身边最信任的内侍,李进应该也有所了解。
  但这没用。
  假如父皇存心隐瞒,直接冲到父皇或李进面前去问绝不是个正确的选择。
  ——何昭媛。
  她的大宫女死得太巧,宫籍又完全损毁,简直像一场早有预谋的抹除痕迹。
  景涟一直忌惮何昭媛,这种忌惮甚至超越了对贤妃的提防。她总觉得何昭媛就像水面下游动的毒蛇,需要分外警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