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所谓君父,本就是天下万邦万民的父亲。
自古以来,文人臣僚又常在诗文中以美人自喻,作闺怨诗讽劝君王。
所谓“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何所依。”
从这个方面来说,将皇帝喻为百官的丈夫,似乎亦无不可,只是有些奇怪。
因而当皇帝铁了心要袒护自己的女儿时,按照从父从夫的道理,百官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作不见。
横竖这是公主家事,并未涉及朝臣不可侵犯的底线,没有必要拼着惹怒帝王的风险一力进谏,顶多稍稍委屈永和公主的驸马一家。
就像如今,永乐公主越过后宫诸位母妃与年长兄姐,堂而皇之高居御座之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席位时,朝中重臣也只是淡然地看了一眼,旋即平平淡淡移开了目光。
多年来皇帝对永乐公主的优容与宠爱,他们早就习惯了。
还是那句话,此乃天子家事。
在诸臣工的利益被触动之前,这些小小的越距与不妥,一应可以视而不见。
景涟托腮闲坐在御座之侧。
宫宴上的饮食以精美为要,口味反倒是其次。因此这些呈到景涟面前的菜肴,固然极为精致,却令景涟提不起半点兴趣。
皇帝瞥来一眼,神情隐带欣赏。
他用一种平淡的、欣悦的眼神,不动声色注视着席侧毫无所觉的女儿。
像看一株绝世的名花、一件稀世的珍宝、一件精心打造的完美作品。
唯独不像是看待一个人。
在皇帝心里,景涟也的确是他亲手打造出来的,一件令他满意的作品。
皇帝有些遗憾的是,景涟的容貌和她的母亲并不很相似。
最令他愉快的是,景涟的性情和她的母亲全然不似。
景涟并没有察觉到皇帝的视线。
她的目光越过屏风,居高临下投向殿中舞乐。
鼓乐之声渐急。
御座下首,太子妃起身敬酒。
皇帝一向看重太子妃,见太子妃一反平日端庄沉稳,眼角眉梢皆带笑意,饮了半杯御酒,道:“朕听闻信国公夫人今日入宫赴宴了?”
太子妃垂首应是,下首侍从已经悄无声息地向外臣及命妇席位走去。
皇帝随意一瞥,只见席中信国公夫人站起,遥遥行礼,便道:“你们母女许久不见,李进,在太子妃席侧为信国公夫人加一张席。”
这是极大的恩赐与体面,太子妃再度谢恩。
一旁侍立的怀贤心悦诚服,连忙小跑着去扶裴夫人离席谢恩。
席位很快加好,正观赏舞乐的景涟也稍稍转了转头。
裴夫人和她想象中哀愁的妇人并不相似,尽管神情静默如水,却不显哀怨郁色。
想来也是,裴夫人到底做了几十年名门宗妇,怎么会犯这等低级的错误。倘若宫宴时板着一张脸,简直是心怀怨气、不敬天子的现成把柄。
她正饶有兴致悄悄打量裴夫人,试图从这张隐带岁月痕迹,却依旧美丽端庄的面孔上找出太子妃的影子,却听见皇帝带笑唤道:“永乐?永乐?”
景涟连忙转头,略带羞涩地起身道:“父皇,儿臣从未见过信国公夫人,想不到夫人风姿出众,竟看的呆了。”
皇帝虚虚点她,笑道:“你倒是嘴甜,专会讨人欢心。”
又道:“这是太子妃的母亲,也是你的长辈,是该见礼。”
太子妃与裴夫人一同起身,连道不敢。
景涟眨了眨眼。
同样的话她不知听过多少,无非是皇帝传递自身态度、抬举朝臣的手段。
她站起身来,已经露出了亲近不失分寸的笑意,当真朝裴夫人行了个礼,道:“我常见太子妃嘉言懿行,不胜钦慕,却不能学得其中三分,直到今日见了夫人,才明白缘由。”
太子妃对面,贤妃的脸色不甚好看。
皇帝毫无来由地抬举太子妃之母,归根结底是为了抬举东宫。
东宫势力越盛,她的儿子自然越吃亏,她能从太子妃手中拿回宫权的机会便越小。
想到这里,贤妃不由得又在心底切齿痛骂先皇后与明德太子母子。
那二人已经入土,却还死死压在她儿子的头上,碍她儿子的前路,实在是可恨至极,连带着永乐公主也显得更为碍眼。
但贤妃也曾得宠数年,自然不会轻易违逆皇帝心意。
她今夜本来准备好了一番说辞,先陈述太子妃兼顾内外太过辛苦、以至于拉了永乐公主前来协理宫务的现状,而后婉转恳请皇帝,后妃打理宫务更为名正言顺,自己亦可为君上分忧,妥善安排内外。
此刻,贤妃衔恨垂眼,强压恼恨,默默将这些话咽了回去。
何昭媛垂着眼,神情恭谨带笑,全然看不出不久之前她还在苦苦恳求皇帝,好不容易才在中秋宫宴时将秦王放了出来。
她的神情平静,那是真正的平静,不带半分虚假。
——皇帝最善制衡,轻易不会打破东宫诸王彼此制衡的局面,此刻忽然要抬举太子妃,首当其冲压制的不会是禁足数日的秦王,也不是蠢得和他母亲一样不足为患的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