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本来郑云就是一个粗人,他不喜欢学习,以前也就是宁启教他,他才耐下心来学习。后来宁启看他认字了之后,也没有每天要求他继续学习了,没有那个必要。郑云本来就有自己擅长的事情,现在的样子就很好。
  宁启和郑云接下来几天,还是和家人一起,到地里去修剪连翘枝条。
  李简和王景乐就在宁启家里住了下来,和杜子越刚来石溪村的时候一样,虽然樱桃花和连翘花都没有开,但是两人每天也能找到乐趣,在村里到处游玩。
  他们从来没有出过京都,对于石溪村人的生活很感兴趣,村里人经常能在各地碰到他们。
  村里人这两年也时常见到村外来的人,对于又有人来村里游玩,也都见怪不怪了。他们已经习惯了在村子里见到穿着很好的陌生人。
  不过石溪村人大部分都很朴实,对外面游玩的人还是很热情。见到他们在村里游玩,会和他们打招呼,还耐心的解答他们问的各种问题。
  两人在石溪村玩,第一个注意到的就是石溪村的水车。没办法,这个不注意都不行,因为水车在石溪村实在是太显眼了,从河道到田间地头,只要有田地的身影,都能看到水车的影子。
  这么多水车连在一起,非常壮观,也是石溪村独有的风景,让人看了就想探究。
  “你们说的这水车啊,是去年芒种的时候,眼看着要种庄稼了,但是我们这里一直不下雨,地里干旱啊,庄稼没法种,大家都很着急。这时,启哥儿,也就是郑夫郎,他做出来的这种水车,解决了我们村地里的浇水难题,让大家都种上了地。”在自家地里拿着锄头除草的一位大娘,放下锄头和他们说道。
  第69章 震撼
  “大娘,这水车是怎么浇地的,看着像个轮子,无非就是大了点,好似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啊?”王景乐看着眼前巨大的轮子疑惑。现在水车没有转动起来,他们自然看不出来,这水车是怎么作业的。
  “那你们到那边去看看,那边一直有一个水车在运转的,虽然现在不浇地,但是那个水车也一直没有停。”这位大娘指了指沧河上游。那里有一个水车一直在转动。
  “两位小心点,别离河边太近。”大娘继续提醒道。
  “多谢大娘。”两人道谢,起身朝着大娘说的方向走去。
  走着走着,果然看到远处有一个一直转动的水车,两人凑近一看,才发现这水车的转动是利用水流的冲击来实现的。
  水车放置在一个水渠中,这水渠很窄,水渠中的水是从沧河上游流下来,流经水车的时候,冲刷到水车的挡板,带动了水车转动。
  水车用来取水的竹筒,在水车转动到低处的时候,开口朝上,水自然流入其中,水车转动到到高处的时候,开口朝下,竹筒中的水就顺着竹筒流出来,流入旁边竹子做的水渠中,顺着水渠的走向流到目的地。
  “妙啊,也不知道这夫郎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水车真是神奇。”王景乐目不转睛的盯着转动中的水车,感叹道。
  “是啊,这夫郎真是一个妙人,要不是来这一趟,都不知道还有这种东西,这样取水简直容易极了。”李简回道。
  两人对着转动中的水车,看了许久,直到天色渐晚,才起身回去。
  回到宁启家里,李简就迫不及待去询问宁启,能不能把这东西的图纸寄往京都,给他父亲。
  李简的父亲在京都担任工部侍郎,官居三品,李简看到这水车就想到了他父亲。虽在他们看来,他父亲的官位并不好,但他父亲喜爱制造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李简很了解他父亲,要是把这水车的图纸寄给父亲,让他研究,他一定会很高兴。而且父亲也一定会想办法推广,这样就可以造福整个x朝的百姓。
  “当然可以。”宁启很爽快的答应了,回到书房,将当时画的水车图纸,以及和郑云一起做出来的水车模型,全部拿出来给了李简,让他一起寄给他父亲。
  宁启虽对官场没兴趣,但是这水车就是需要官场的人来推广,才能造福百姓,宁启看李简这么上心,也很高兴。
  “多谢夫郎,我一定向父亲说明情况,不会没了你的功劳。”李简接过图纸和模型,郑重的向宁启道谢,他知道这些东西的分量很重。
  接下来,李简和王景乐又到了村中的学堂去参观,当他们看到学堂中男子、哥儿、女子一起学习时,很是惊奇。
  他们在京都也会上学堂,但学堂中都是男子,从来没有女子和哥儿去学堂的,这打破了他们以往的认知。
  趁着休息时间,两人便找到了学堂的夫子吴度。吴度听说有人找他,走出来,发现是两个从没见过的公子,看穿着不像附近的人:“敢问两位是?”
  “见过夫子,我们是来游玩的。”两人道。
  “原是如此,两位找我何事?”吴度倒是知道最近有人来游玩,但是他没想过这两人还会来学堂。
  “我们刚才见到此地学堂与其他地方不同,还有女子和哥儿在此读书,敢问夫子,为何会让他们来学堂?他们并不能参加科举。”李简问道。
  吴度摸着自己的胡子笑道:“我当时也有这样的疑惑,只是有个人告诉我,学习并不都是为了考科举,而是让人学会分辨是非,而且在他心里,女子和哥儿比起男子,同样很优秀,不能剥夺他们学习的权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