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可是师父,道士炼的是丹药,和咱们不一样。”
“管它什么丹药红药紫药,大差不差,都是药,得用心。”
徒弟心道既然如此师父怎么不去问仙殿炼丹,而是在这个冷冷清清的太医院写方熬药。
有道是棺材铺子盼死人,他们这些个太医若想得到重用,也非得哪位贵人身上染病。皇上那边是不敢想的,陛下自登基以来身体健康,龙精虎猛,连得风寒的时候都极少有,有时候刚得了风寒,还来不及吃药,转瞬就好了。
后宫里只有个一直身体不好的,是永寿公主,只是贵人的病,若是一直治不好也不好。
王太医看见檀华,撇下徒弟,迎上来行礼,“微臣见过公主,药房杂乱,还请移步。”
两人到了一间茶室,没有人,王太医亲自给永寿公主倒了杯茶。
推到永寿公主面前,说道:“茶水粗陋,还请公主见谅,不知殿下今日亲自至此有何贵干?”
柔贵妃重病的时候,永寿公主总是来太医院跟着人一起挑拣药材,熬制汤药,除此之外,后来这些年,这位公主再也没有来过太医院。
别人得了病,病得久了要么是说换大夫,要么治好了我的病重重有赏,要么则是说,治不好我的病小心你的项上人头。
永寿公主却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太医这个职位,最高官至四品,在朝中是微乎其微,真正的微臣。
不是王太医在自谦,他在太医院半辈子了,在给永寿公主诊病之前就已经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微臣了。
在他眼里,永寿公主却不太一样,不是因为她本身的不一样。
在这个宫里有太多与世不同的女子,这世间是名花奇珍皆是汇聚于此,不知有多少奇女子好女子。
永寿公主的不同,是因为她对他不同。
不是什么男女之情,初见时她还是个三岁的孩子,正在让人为曾经帮她治病的已故的老院判送丧仪。
据他所知,老院判也没有治好永寿公主的病,她不嫌弃对方,也不怪罪,甚至也不轻视他这个被老院判推荐,当时刚刚官居七品的普通太医。
小小的一个人,号脉之前对他说:“不要紧张,也不要有压力,治不好也没关系,我父皇不会治你的罪。尽你所能医治我,我也尽我所能活下去,至于其他的,人有生死祸福,顺其自然,剩下的就交给天意吧。”
当时王太医年纪大得已经差不多够做三岁大的永寿公主的祖父了,他自以为已经在皇宫混成了老油条,王太医不想承认,他竟然被一个三岁孩子安慰到了,甚至还相信了一个三岁孩子的承诺。
这多荒谬?但不管事后什么时候回想起来他都感受到自己得到安慰后平静的心情,还有得到保证后的安心,真是不可思议。
御医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行当。
在很多人眼里,百官之中的御医的地位和价值和刀笔吏差不多。
永寿公主对医者有种和所有人不同的宽容和……尊重,这是她和很多其他人都不一样的地方。
第32章
檀华从袖子里抽出自己写的药方递给对面的王太医。
王太医不明所以地接过永寿公主递过来的纸张, 低头看了起来,他这一看就再也移不开眼睛,全副心神都投入进去了, 纸张翻得哗哗响,是不是停下, 思虑一番, 口中连连小声称妙。
过了一会儿, 他才从药方中抬起头, 双眼发亮,目光狂热。
檀华问自己关心的事情:“这些药方对疫病有用处吗?”
王太医说:“大有用处, 微臣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的药方,尤其是这是篇,不知公主此方何人所书。”
王太医从中抽出一张药方。
檀华摇摇头, 在王太医强烈的求知目光中无奈地笑了笑, “都是偶然得来几张药方, 至于开方之人,却是未曾见过。”
的确是没有见过,也不能算是说谎,王太医只当永寿公主是从哪里收来的几张残卷医稿,摘抄或是默写下来给他看。
王太医曾在为永寿公主诊病的时候见过永寿公主的字迹, 不止一次。
早在永寿公主幼年之时,字写得还不像样子, 柔贵妃把永寿公主练得稍微好些的字裱起来挂在墙上,他那时每次去给永寿公主或是柔贵妃去请平安脉都能看到永寿公主的字迹。
后来随着永寿公主长大,也时不时能看到永寿公主的笔迹, 他是能认出药方上面的字是永寿公主的字迹。
笔迹硬朗,还带着她前段时间练习过柳体的痕迹。
“王太医可否试验一下, 这些药方是否堪用,效用如何,若是有用,还请替我将其送给皇上。”
这件事是大功一件,便是皇帝如今不理朝政,还有百官和太子,总能看到献上药方的人。
更何况身为医者,王太医家里也是世代行医,他献上药方若有所作为必然能够振作家中的名声。
“殿下何不自己献上药方?”
“我非医者,献药不能使人生信,恐延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