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齐二郎说:“等四弟的病好了,我会向四弟说明此事,以此请罪,也许四弟那时候已经放下了永寿公主,或是遇到别的女子。”
  齐璟摇摇头,只说:“男女之情可大可小,二弟此举遗患无穷,不可为之。”
  “我自知所作所为有欠妥当,但大哥的做法实在是在要四弟的性命。”
  齐璟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人若绝情,怎为多情扰?”
  “那封信,只盼它能治好四弟的病。”
  “若是治不好呢?”
  “各安其命罢了。”
  齐二看着一直保持平静的长兄,这样的话说出来,哥哥他真的有心吗?
  他走出书房的门,方才下了一场小雪,地上撒着一层薄薄的白色,有小厮在清扫。
  正好看见管家,他招人到近前来,眼角稍稍下压,说道:“这两日悄悄准备些办丧事用的东西,另外再备上一条柳木棺材。”
  说到这里,管家一脸奇怪,他没听说家里谁身上不好,只是才知晓家里的四郎君在外头赴任途中病了,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他想了想说道:“二郎君可还记得霍城之事?当年霍城未死而发丧,后来果然英年早逝,许多人都说他是生生被咒死的。”
  齐二郎皱了皱眉头,说道:“你说的是,此事不妥不妥。”略作思虑,齐二郎说:“既然如此,就让人再给四郎置办几件今年过冬的鞋袜,明年的春装也置办几件。仔细着,按照四郎往日的习惯,洗干净,熨烫好了,再用四郎惯用的香料熏一熏,好好放着。让厨房里蒸几屉馒头,发给那些穷苦孤儿,再找一家香火旺盛的寺庙,捐上二百两银子。”
  “如此这些,是为我四弟冲喜积善,望神明保佑降福,让我弟弟身体康复,此行一帆风顺。”
  孟家村中,齐珣吐过一口血,靠着枕头,面色愈发苍白,眼神也有些恍惚。
  两个大夫又给齐珣下了一次针,却没有什么用。
  大夫让人熬了药来,齐珣被书童扶着,强忍着辛辣苦涩的药汁吞下去,不到一个呼吸又都吐了出来。
  漱了口。
  书童扶起齐珣,大夫摇摇头,说道:“四郎不能再呕吐了,药不能吃了,我一会儿再香炉里添上两味药草,暂且先试试。”
  两位大夫出来。
  书童跟着出来,说道:“李大夫,四郎君他现在如何了?可还好?”
  李大夫想了想,摇摇头,他道本来在那封信之前齐四郎只是神伤而体病,但在看过那封信之后,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观其面目,六神俱失,再来把脉,本就虚弱的脉搏犹如山崩,滚滚而下,未知其终。
  作为一个经验很多的医者,这意味着什么是可以推测的。
  但那封信是家里送来的,面前的也只是侍卫童仆,有些话便不当讲了。
  只道:“不好不坏,小童夜里多看着些,跟我来拿两片人参,若是见着郎君呼吸微不可察了,就将参片给郎君含上。”
  齐珣第二天早上却是醒来得特别早。
  他睁开眼睛,从床上坐起来。
  就见书童卷着铺盖躺在一旁,他手里是个红漆方盒,有点像皇上盛放丹药的盒子,他想了想,忍不住笑了笑。
  掩唇欲咳。
  地上的人耳朵一动,条件反射坐了起来,旁边的书童也迷迷糊糊睁开眼睛。
  看见齐珣坐起来,说道:“郎君您醒了?”
  齐珣点点头,说道:“一会儿我想出去走走。”
  他的眼神看起来格外清明,书童说:“您可还好?小的这就去叫大夫。”
  “两位大夫远道而来,叫他们好好休息吧,先不必诊脉了。”
  过了一会儿,齐珣换了一身衣裳,梳洗之后,重新梳了头发,带着书童一起出门。
  秋天刚过去,百姓已经收获过了,农事皆休,室外地上有一层薄霜,北风带着冰霜的冷意一起吹来,好在不算猛烈,只是有种无法忽略的萧索冷意。
  齐珣慢慢走着。
  路上碰着个老丈,须发皆白,弓背驼腰,看上去七八十岁的样子。
  见他带着一个书童,看着像是个读书人,人却是眼生,问道:“这位郎君看着眼生,这是要往何处去?”
  齐珣道:“见过老丈,晚辈是想找个地方散心,于此地不熟,不知道往哪里去。”
  老丈想了想说道:“此地为高阳县孟家村,我最熟悉不过,一马平川的地方,除了田地,便是荒村野巷,既无高台美景,也无珍草佳卉,叫郎君见笑了。”
  齐珣说:“这些都没什么要紧的,我只是想走一走,沿着脚下的路走就好。”
  老丈说:“既如此,就直路而行也好,行至一半,向西折而去,走一会儿正好能看见一条水,是黄河的支流,我们这里叫它渭水。秋冬之时,江水茫茫,或可一观。”
  齐珣行了一礼,写过老丈,沿着对方说的方向走去。
  靠近一道堤坝,果然见到水下水流漫漫无边,浩浩荡荡,而他自己站在堤坝之上,相隔几丈远,身影尚不能倒入河面,他看河面只觉得自己犹如一粒微尘,小得不能再小。
  慢慢走在这条路上,的确没有什么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