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不打不相识。”
滕烈语气没什么起伏,就像在陈述一件稀疏平常的事实,“之前与掌印多有龃龉,近来确实做过尝试,想要消弭误会。”
此话一出,便是将白惜时撇干净,责任揽于自身,言下之意是锦衣卫向白惜时投诚,并且将性质定在了尚有龃龉,但有心缓和之上。
也是间接告诉皇帝,厂卫还未到亲密合作的地步。
短暂波动之后,白惜时收回目光,她明白现在不是动容受感于滕烈的时候,因滕烈的一句话,白惜时也在迅速调整着自己的反应,什么反应,才让天子最大限度卸下戒心?
以她对天子的了解……
皇帝听完之后,果然没有再看滕烈,而是转过眼来,如同对证般问起白惜时,“你二人有何龃龉?”
白惜时换上了一副神色。
闻言,她闭口不言,眉宇间也闪过一道隐晦,倒一时叫人看不出是答不上来,还是不愿提及。
天子就这么一瞬不瞬地盯着白惜时。
迫于天子的压力,白惜时硬挺了片刻,最后似是不得不咬着后槽牙看了眼左右,面上闪过一丝不光彩的神色,“滕指挥使曾嘲弄过奴才……”
白惜时欲言又止。
皇帝沉声不耐,“今日说话为何如此吞吞吐吐?”
白惜时:“滕指挥使曾嘲弄奴才没资本还狎妓,沉迷女色。”
……
索性一股脑说出来,白惜时说完便满含愠怒地瞥了滕烈一眼,像是不再掩饰那埋藏于内心的记恨,仿佛身为掌印和男性的自尊都在此刻被按在地上摩擦,皇帝闻言面色一滞,显然也是没想到二人龃龉竟因此而起。
转眼,再观滕烈的表情,在白惜时的目光下男子微怔,继而亦是一副晦涩的神情,其中的尴尬与回避倒不似作伪。
若不是真事,滕烈不会有如此微妙的反应。
天子隐约可见的松弛了一些下来。
皇帝:“那又为何想着要缓和?”
滕烈:“厂督与掌印,身份不同,锦衣卫行事亦不想受到掣肘。”
“所以臣想通过赵岳,缓和与掌印的关系。”
言下之意,白惜时从厂督升为掌印,随着权力的攀升亦可行为难锦衣卫之事,滕烈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选择主动与白惜时拉近了关系。
如此解释,合乎情理,而关乎男性自尊的恩怨,任谁代入,都是一朝一夕难以消弭的。
此刻似是终于有功夫喝上一盏热茶,待那汪温水入腹,皇帝目光投向桌角的弹劾之信。
“既然折子送上来了,不得不查。”
天子于龙椅中沉吟片刻,白惜时亦因他的停顿而全神戒备,虽皇帝看起来已无方才那般不悦,但如若将此事交由西厂,滕烈不仅难逃皮肉之苦,邹龙春也定会想方设法将“厂卫联合”的罪名重新给二人安上。
不过东厂有与锦衣卫联手的可能,那么西厂便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风险,白惜时已经想好,如若天子提出西厂经办,她必会同样以“厂卫联合”之辞,劝谏规避邹龙春插手此事。
不过皇帝最后的一句话,让白惜时将已经准备好的说辞悉数咽了回去。
皇帝说的是,“那便交由都察院去办吧。”
都察院,是都察院。
白惜时缓缓闭了闭眼,稍稍卸下了些心理负担,都察院至少会秉公执法,而且在事件查明之前,滕烈亦可少受那牢狱之灾。
直到现在,白惜时才怔然判断,这一关,应当是险险闯过去了。
天子和随侍小太监没有回头,自然也看不见白惜时此刻的细微变化,但滕烈,看见了。
男子视线如常,平移向龙椅之上。
隆冬已至。
迈出大殿的时候,寒风裹挟着枯枝袭卷而来,白惜时却也没那功夫去察觉那一丝一毫的冷意,全神贯注地向前走着,凝神思考后续应对之策,甚至,没有抬头。
她知道,滕烈只先于自己几步之遥,但此刻为了避嫌,亦为了不让那无数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发现端倪,一个不曾回首,一个更没有朝男子的背影望过去一眼。
直到二人一前一后,走入那条无人的甬巷。
拐弯之际,滕烈的一身飞鱼服被北风吹得猎猎作响,听见动静,白惜时抬起了一双浅眸。
似有所感,男子停步,回过头来。
“对不住。”须臾后,他沉声,向白惜时说了三个字。
起先白惜时甚至没明白他道歉的含义,若真论起来,分明是她对不住滕烈,是白惜时提出的与锦衣卫合作,也是她请滕烈照顾赵岳,如今又将男子拖入内廷争斗的漩涡,她有许多句“对不住”都未曾说出口。
他又何来对不住她?
后来,在滕烈薄唇紧抿却不知如何开口之际,白惜时才恍然反应过来,他应当是在对御前自己所提的二人龃龉道歉。
他当真了?
轻叹口气,白惜时微一摇头,示意当时不过权宜之策,自己完全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得到白惜时如此回复,男子冰封的眉目掠过一抹消融,继而一颔首,高大的身影很快消失于拐角之处。
两个人都明白,甬道只有这么短短的一截,若是停留的久了,势必又会引人前来观探。
之前是她太大意了。
白惜时回到了司礼监当中。
她没有立即找来周子良,如今困局未解,找他过来痛斥一顿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