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但小皇子的母妃已逝,剩下的妃嫔又品级太低不能成事,以天子的性格也绝不会允许让大权旁落于宦官、大臣,让皇室反受挟制,那么这个最合适的人选便只剩下公主。
  小皇子登基,公主于背后辅政。
  这便是白惜时当时的提议。
  不过皇帝没有立即同意,甚至斥责了白惜时一通,因为在他看来即便只是允许公主接触朝政便已经是一件离经叛道之事。
  可是事到如今,天子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人都是自私的,只要有儿子他便不想大权旁落,不然将皇位传给魏廷川则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但小皇子登基,被架空的可能性太大了,那么与其相信其他人,不如相信愿意护着皇子,也与他有血缘关系的长公主。
  内阁首辅、白惜时、端静公主共同辅佐皇子,是天子眼下的筹谋。
  前两个能力、品性值得信任,而后者则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三方一旦发生分歧还可以相互制衡。
  今日太子对公主的依恋实实在在触动了他,因而天子决定试一试,试一试公主有没有这样的能力。
  白惜时闻言,垂首应是。
  她预料到皇帝会同意,只不过需要一些时间,因为这样的选择对天子来说才是利益的最大化。
  自那一夜天子与白惜时商谈之后,端静公主开始私下学习处理政务,一段时间下来,公主的成长很快,亦得到了天子的认同。
  一小部分折子开始被送往东宫,不过端坐在案前处理政务的当然不是尚未满三岁的小太子,而是他的长姐,端静公主。
  公主处理完会将折子送往白惜时处过目,有不妥之处她再一一为公主指出,纠正。
  不过天子看样子并没有准备向朝臣公开此事,知情范围只局限于首辅、白惜时,白惜时有时候觉得与其说是在培养公主辅政,不如说是在培养她给小太子当“枪手”。
  但如此已让公主欣喜非常,看得出来她是真的用心,也是真的有天赋,假以时日未必不会超过他的父亲。
  在长公主日夜学习的同时,魏廷川婚事结束,启程前往西南。
  这一离开,又不知何时再能回来。不过好歹,已无性命之忧。
  第113章
  大魏朝宣和十三年,冬。
  天子连续昏迷数日,病倒前下旨由年仅四岁的子监国,小太子因为害怕,怎么都不愿独自走上那高高的金銮殿,最后由长公主牵着他的手,一步步送到龙椅之上。
  “阿姐,阿姐。”奶生奶气的声音于朝堂上响起,四岁的小太子刚学会说话,时不时回头确认端静长公主是否还在身后。
  若是看不见,眼中便要包上一大包眼泪,委屈的要命,一副随时都要哭闹起来的模样。
  顺理成章的,公主被留在了明堂之上,但如此行径很快有朝臣出来反对,引经据典均是女子不可涉政之言。
  白惜时点点头,显得颇为认可,暂请端静长公主回避。
  然而公主一走,小太子嘴巴一撇便撕心裂肺哭了起来,声音响彻明堂,紧接着滑下龙椅,追着公主就要一起而去,金銮殿上顿时乱成一锅粥。
  白惜时自忖在其他事务上能力尚可,但于哄孩子这块实在没什么天赋,不知道为什么小太子天生的有些惧怕白惜时。何况这种情况下,她并不准备卖力去将小太子唬住。
  她的初衷本就是留下公主,谁便规定女子不可随堂听政?
  一切不应以男女,当以能力定高下。
  群臣见小太子如此均不知如何是好,其他的孩童或许还能靠震慑,可小太子有癫痫在身,没有人敢吓唬他,也都怕给他吓出个好歹来。
  最后实在没办法,由内阁首辅李大人发话将端静长公主又请了回来,暂立于龙椅旁安抚住太子。
  内阁首辅的原话是——“此实属无奈之举,待太子适应朝堂后,届时还请公主回避。”
  端静公主:“李大人说的是,本宫明白。”
  其实包括白惜时在内,当时谁也无法预料公主能够在这明堂上留到什么时候,不过后来事实证明,公主这一留便再也没有回去,十几年后甚至直接坐上这把龙椅。
  ……
  天子昏睡的时间逐渐比清醒的时间还要长,醒来后总是望着明黄色的帐缦,继而才转动眼珠,询问太子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天子的时日不多了。
  白惜时近来很少出宫,因为天子只要一醒,便会召唤她过去。
  有时候的天子甚至分不清现在和过去,会询问今日屋子里怎么这么暖和,这段时日有没有再被克扣炭火?
  继而又告诉白惜时,即便炭火发下来了也得省着些用,不然后面的时日还不知道如何挨过去。
  每每最后,又会问她,“俞姐姐呢?”“张茂林呢?”“怎么今日就你一个人在这?”
  碰到天子记忆混乱的时候,白惜时都会笑着回道:“俞姐姐和张茂林出去了,一会就会回来。”
  但脸上在笑,心里却笑不出来,看着过不了多久又昏睡过去的天子,她很难受。
  白惜时总觉得自己和魏廷川有年少情谊,其实与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不过与魏廷川是朋友,与天子则是君臣。
  他是一个好皇帝。
  对白惜时来说如此,对天下百姓来说亦然。
  在位的十几年间,尤其是前十年,夙兴夜寐,大魏也在他的治理下逐渐走向昌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