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至于说徭役具体是做什么,每一回的情况都不太一样。
  有的时候是去修理河道,有的时候是去修路,有的时候是去修补城墙……
  夜逐渐深了,大家也聊的差不多了,村长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你们明天进城记得要给钱,我们进城买东西不要钱,进城卖东西要给一两文钱,你们这有马车,估计一马车要给五六文。”
  每个城的“进城费”都不太一样。
  有的城不管是什么人,带没带东西,只要进去,都要交钱,少的一两文,多的甚至要十文,没点大事周围村子的人绝不进城。
  现在这情况,是属于管的比较宽松的。
  杨管家:“多谢提醒。”
  村长家两个房间已经打扫出来了,其中一个房间林烨和杨管家,加上青石他们几个一起,杨管家自然是要把床让给少爷睡的,林烨看了那床一眼,没有推辞,因为没有推辞的必要,都是木板加上稻草编织的草席,这就是床了。
  大家都一样。
  看着林烨倒头就睡,杨管家也躺下了,心里佩服的不行,对他来说,跟着少爷一起快马加鞭的赶路还是头一回,杨管家对少爷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他是真能吃苦啊,一路上在没有条件的时候,就没有挑剔吃穿用度,就好比如今这种情况,少爷他睡在稻草上面一点异议都没有,习以为常的样子让他看得都有些恍惚。
  他都睡不习惯,但少爷可以,难怪人家能考中状元!
  第二日一早,吃过了村长家准备的粥之后,他们一行人悄悄在房间里又留下了一块银子,他们离开了,前往鹤宜城。
  在鹤宜城里他们一行修整了一天,再继续赶路。
  这一路上没有遇到意外,也没有遇到山匪,顺顺利利的到达了霖海府。
  到了这里,他们先租了一个小院子,真的把自己当做行商,把带来的一些布匹、调料等寻找商家卖掉。
  他们带来的有一些是本地的稀罕物,不缺买家,既然要做生意,那多聊聊,了解一下本地官府、本地商家也是情理之中。
  林烨总结了一下,霖海府的知府钱知府在商户眼中名声不错,他不贪,一切按照规矩来,不会看到谁的生意好就想收入囊中,也不会想着做无本买卖,要零成本占股,只要三节两寿该尽到的心意尽到了,他就不会主动找商户的麻烦。
  因为钱知府他本身就有钱,他府中有两个妾,一个妾出身盐商,一个妾出身大布商,这两个妾进门的时候都带了大笔的银票。
  他不爱钱,爱什么呢?
  权和名。
  权这点也很好说,之前他把同知和通判压的死死的,直到一年多以前,他生了病,霖海府的同知和通判的存在感才真切了起来。
  至于名,钱知府酷爱举办各种文会,邀请各位才子和举人,然后大家一起作诗,歌颂钱知府的功绩。
  他也确实有功绩。
  他把霖海府的养济院从一个虚有其名的地方变成了真的养老院、孤儿院。
  虽然养济院的支出知府大人少不得跟商户们“募捐”,但养济院里的人确实都活下来了,冬天也极少人被冻死。
  另外之前霖海府受灾,也是在他的指挥下,让大部分人安然脱离灾情。
  所以商户们在知府大人“募捐”的时候,态度都比较积极,不过一年前,钱知府病了,病的严重,很多事没法再出面,虽然他有幕僚等人可以撑着,但同知和通判都抓住了机会。
  而一说到这两个人,这些商户话不多,态度变得比较肉疼。
  显然,这两位对商户们来说,胃口比较大。
  老百姓们对这些不太敏感了,对官府都是一贯的“敬而远之”,不想跟官府的人打交道。
  林烨心下松了一口气。
  还好,这地方没有那种闹得天怒人怨的“极品”同僚存在。
  他们又打听了一下这霖海府内的大户,等了几天,景先生、宿先生他们带着大部队到了。
  林烨也跟着出现在他们的队伍里。
  府衙已经提前收到了省里派发的红谕,知道新任同知大概什么时候到任,提前就有人在城门口候着了,他们一进城,就有人在前引路,另外有人快速前往府衙报信。
  知府大人告病,但是同知和通判等人都在府衙。
  虽然路同知要回乡守孝,但在接任之人到来之前,他还能继续处理未处理好的公务。
  为了给新长官一个好印象,府衙从上到下都已经收拾过了。
  这几天,消息灵通的,比如姚通判,他最早知道了新同知的出身。
  父亲是正三品的工部侍郎。
  本年新科状元郎,年十七。
  知道这一点的时候,通判差点没哭出来。
  他今年四十九,三十余岁中了二甲进士,从中进士混到如今的正六品通判,他走了十五年。
  而这位林同知呢?
  他刚考中状元,就是从六品,才过去几个月,就成了正五品,成为了他上级!
  他这些年是活到狗身上去了?
  路同知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比姚通判晚一些,震撼一点没比他少。
  但不管心底有多震动,面上他都要端住,最好再结个善缘。
  这人能升这么快,不单单是因为他是状元,还因为他有个好父亲,朝中有人好做官啊!
  所以有些让林烨意外,交接的时候,这位路同知十分配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