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看着母亲和妹妹都泪眼婆娑,薛蟠赶紧认错:“我知道了,我下回肯定不动手了。”
看他这样,薛姨妈欣慰:“那就好,那就赶紧再写一封信给你舅舅送去。”看母亲轻易就相信了哥哥的话,薛宝钗叹了一口气:“那张家还是不肯松口吗?”
薛姨妈一听这话,就愁容满面:“他们不肯。”
要是他们愿意,就不用非得要麻烦自家哥哥了。
在他们议论着张家的时候,青陆正在金陵打探着这起案件的始末。
他原本在别处追查着那走方郎中的根底和关系网,收到主子的信后,就来到了金陵。
原本金陵他们就留有人,而且这事闹得大,金陵消息灵通的人都知道,经过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很好查,但这里有没有其他人的暗手?
比如为什么那天这两人会去那个戏院看戏,有没有谁是被人引导来的,他们当天都喝了酒,是谁劝的酒?还有张家子被抬回去后是找哪个大夫诊治,是否靠谱?
这一查,还真被他查出了点端倪。
事发当天,薛蟠本来想去花楼听曲,是有个小厮说戏院来了个新人,很受欢迎,薛蟠一定喜欢,薛蟠这才临时改了主意,去了戏院……
第73章 “巧合”/榜上无名
事情就是这么“巧”, 青陆刚查到了这个小厮,结果不知道是不是打草惊蛇,他就上吐下泻去世了。
这在大户人家是遭忌讳的, 怕他有传染病传染给主子,所以薛家请了大夫来诊治,然后在他吃剩的饭菜里发现了毒草。
他怎么好端端的会吃错东西?这是哪来的?
他住在薛家,吃的是薛家的大锅饭, 怎么这么巧,就他的那一份菜里夹杂了不该出现的东西?
至于张家那边请来的大夫倒是没有问题,张家为了能够救这个独苗苗,几乎把金陵的好大夫都给请了一个遍。
会不会还有别的手段?
薛蟠和那乡绅之子虽然都喝了酒, 但怎么下手这么严重, 是不是还有其他人下了黑手, 然后把这口锅栽到了薛蟠头上?
这一查, 那个死掉的小厮身上的怀疑又多了一层, 因为他在打起来的时候, 护主特别的积极。
结果他死了,线索就这么断了,只能从他的死因方面入手。
青陆打起精神, 打算挨个查能接触到小厮饭菜的薛家下人, 薛家到底是商户,门户不紧, 查他们家没那么难, 不过这样宽松, 也难怪被人下黑手还无知无觉了。
青陆不怕时间不够。
就跟林烨之前预想的一样, 金陵这边案件的进度拖延了下来, 薛家和张家都在努力, 一方希望息事宁人,另一方希望血债命偿。
而在霖海府,林烨迎来了一个新的同僚,那就是新任通判刘大人,他是空降过来的,看他的履历,考中二甲进士之后就被外派为官,当了十二年的县令后升迁到通判,三年期满后到了霖海府。
他已经在官场沉浮十多年了,他考中进士的时候三十来岁,现在四十多,在官场上正是在年富力强的时候。
这是一个做实事的人,他也是慧眼识珠,在原六皇子登基之前投靠了他,也是投靠了他,才能在没有人脉和走动关系的前提下得以升迁。
虽然他不会拍马屁,不够会来事,但他治理下名声相当不错,清正廉洁。
这是皇上特意送来的人。
林烨迟早是要升迁的,到时候霖海府被别人摘了桃子怎么办?
所以就借着这个机会把人给安进来了。
他一上任,就迅速埋首案中,了解本地详情,冬季哪怕下雪,他也骑马到处“微服私访”,脚踏实地认识这个与众不同的霖海府。
等开春了,他跟着知府大人来到了官田,看着这一片片规整的田地有些惊奇,这是实验田。
说是对照组,要试验出最合适的肥料比例、不同的种子在这边的生长情况,选出最因地制宜的方案。
“大人,有进展吗?”这是好事,大大的好事,民以食为天,哪怕一亩地只能多产一两斤粮食,放到整个区域,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林烨:“甲四区域去年明显比对照组产量喜人,今年还要再看看有没有变化。”
林烨之前在扬州也做了不少相关的试验,但那是在自己的庄子上,到底没有做官后来的方便和名正言顺,而且这样也能召集更多有经验的老农。
他们见到大人这么重视农事,自己还有工钱拿,一个个恨不得住在田里。
刘大人在心中默默道:大人没有一般年轻人会有的急功近利。
除了这些对照组,官田里还有让刘大人新奇的作物,比如那一片玉米地。
他不是很懂为什么知府大人会着重带他看了这个玉米,十分重视的样子,就目前来看,这玉米的重要性比不上红薯。
都是杂粮,但红薯的产量可比玉米高多了,不过这玉米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能长期保存,磨成玉米面的话口感也不错。
再一看,同样是新奇作物的还有辣椒、南瓜,这些都是从海外进来的新鲜玩意儿,从这些陌生又确实有大用的作物来看,他的上官是一个年轻、锐意进取,又对海外抱有诸多好奇心的人,跟传言十分符合。
有的人说他的肆意妄为,但刘大人只看他做了什么,从当地百姓脸颊上有没有肉,眼中有没有光泽,提起大人的时候是夸赞还是贬低……这些都一再说明了大人是个好官,他做的事对当地百姓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