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拆开信一看,林烨不由诧异。
  周连云想要出海。
  但是他家里人不同意,他知道林烨入股,和白家一起出海的事,因为当时这事是他祖父帮忙牵的线,所以就举了这个例子,说他们都能平安回来,他也能平安回来,他想要下次和林烨的人一起出海。
  信里没有说家里的意见,只说了矛盾发生的经过,显然他家里还是不同意,他就想起来林烨这个外援。
  林烨:“……”他有些哭笑不得,他当然不会同意让他上船,出海在这个时代是真的把命放在悬崖边上,他要是出事了,林烨哪里再找来一个孙子还给周家?
  林烨觉得他之所以会写信给自己,是因为家里给他的压力太大了,他想逃离,加上他本来就对海外感兴趣,所以加重了他想出海的心思。
  林烨虽然年纪比他小,但算辈分是他的叔叔辈,面对“侄儿”的任性,林烨给他祖父去了一封信。
  他对海外感兴趣,他可以和他说说海外的经历,给他介绍一些出过海的“笔友”,但出海就算了,而且他还在信里提了提,不要把人逼得太紧。
  他现在既然已经有了这个想法,要是家里还不警醒,说不好他一个冲动会做出点什么事来。
  结果一语成谶,林烨开春后一边忙着春耕和修理河堤的事,一边等着金陵的消息,结果金陵的消息还没传来,周老太爷的人急急忙忙的来了。
  周连运留下一封出海的信,带了些细软和两个贴身的小厮,不见了。
  周老太爷希望这是小孙子给他开的玩笑,希望他是来了林烨这里,结果显而易见——
  第127章 任性/挺直腰板/他中了!
  开春林烨是忙碌的。
  他有的时候也觉得庆幸, 虽然最好的地基本上都已经有主了,但还有许多荒山野岭可以开发,开出来养熟了, 也是一块可以丰收的好地,因为去年堆肥育种,丰收了一茬红薯和各种豆类瓜果,今年他招人开荒种地的时候多了许多带口音的山民在旁边围观, 林烨不会让人拦着,要不是太刻意了,他甚至想过让人在旁边专门给他们讲解。
  南疆多山,山里到底有多少山民?
  这个问题没有人知道一个确切数, 只能根据他们下山换盐、农具等的数量大致推算。
  这些山民世代居住在山里, 过着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 只有一些山里无法获取的东西, 他们才会下山换取, 但要说山里完全没有吗?
  走私一直没有断绝过, 所以不能完全依仗他们下山后采买的东西数量来推断。这些山民有的小规模聚居,有的大规模聚居,而这种大规模聚居的往往都有自己的部落、首领。
  他们在开国的时候投降了, 开国皇帝接受了他们的投降, 所以名义上这些地方是属于大盛朝的管辖,但实际是不是大盛朝的管辖就不好说了, 当时开国皇帝给了他们这些首领一个官身, 让他们接受朝廷的管理, 但实际上他们有很大的自主权。
  一个不好, 他们就会反, 所以很难高压处理, 他们反了,往山里一钻,汉人的大军要追进山里的代价太大了,朝廷轻易不会同意,所以大部分情况都是□□、慢慢同化。
  封里县的县令,他叫默得,这是他的汉名,这个县没有城,就是一片山地里围绕着一块比较平坦的山谷聚居,他是这个地方的首领,等他去世了,由他上表,在他的儿子中选一个,他就会是下一任的县令。
  县令下面还有许多官职,比如县丞、县尉、主簿、典史、教谕等等,这些官有的是朝廷委派的,朝廷不可能完全不派汉官,在汉官和部落摩擦最厉害的时候,每隔几年就有官员因为各种意外和疾病去世,被派到这里来的官员人人闻之色变,到现在好很多了,但有些关系和人脉的都不会到这里来。
  光是来这里上任就是一道坎,来到这里后水土不服又是一道坎。
  到现在,这些异族占据大多数的区域汉官也是一个人人嫌弃的去处,所以有些县他们的县丞甚至还是秀才,举人并没有占据多数。
  不过一代一代下来,到现在已经颇见成效,下山登记造册的百姓越来越多,穿汉服、说汉话的人也越来越多,持续几代下去,他们就会融入到汉人这个大集体里。
  这些山门在山里靠着打猎、采集、种植为生,越是靠近汉民的地方,种植技术越是精湛,现在他们愿意来学习,林烨只会敞开了怀抱等他们。
  种地好啊,种地稳定,种地会产生交流,消除隔阂。
  别看山民们在山里不用交税给朝廷,他们头上也有人,同样要交“保护费”,而且山里强压弱也是常态,一个寨子若是没有足够的武力支撑,根本没法长久存在。
  春耕大家都很重视,哪怕南疆种植水稻可以一年两季,个别地方可以一年三季,但没有人会因为种植的次数多就对春耕疏忽大意,天气是飘忽的,谁也不说不好接下来的天气能不能有所收获,所以只能把握住每一次能收获的机会。
  在这种时候,周家来人,林烨是诧异的。
  风尘仆仆来的周家人是周家的管事,他一身疲惫:“我们小少爷没有过来,那不知道林大人是否有收到他的来信?”
  说着,他脸上浮现苦笑:“我们那边已经找遍了,小少爷都不在,亲戚家也问过了,也没有消息,我们老太爷想到或许他会来林大人这里,所以派我们一路找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