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主屋传来老妇人的呵骂声,“吵什么?还不赶紧去做饭!”
  刘春芬翻了个白眼,不甘不愿地起身。
  又是这样,每回见她儿子吃亏就要来压她,老不死的虞婆,家里就数她吃得最多。
  自私自利的玩意,说是偏帮着小儿子,可她几个孩子要交学费的时候怎么见不到人,那几个钱能带进土里去不成?
  ……
  屋里忙得热火朝天,何瑞雪见方望归回来,找了个去买草果和茯苓的借口,走到了方家,装作挑选药材的模样问他,“怎么回事?”“确实是孙来仪,等她走后我去问了集市的人,她不知道从哪弄来一批粮食,想要出手,这不知来历的东西,他们老大也不敢沾,就把她赶出去了。
  后来我又跟着她去了几个集市,真有人敢收,不过他们具体把交易的时间和地点定在哪我倒是没打听到。”
  方望归猜测,一般集市的老大收个守门钱,偶尔进行大宗货品的交易也只敢在从中赚取差价,能同孙来仪合作的,不是想诈一诈她,捉她个人赃并获,就是有黑市的背景。
  不过他疑惑的是,“你说她是怎么从农场里跑出来的?”
  “还能是为什么,风头过去了呗。”
  等到老曹那帮人扛不住陆陆续续招认,确定被抓的头领身份是真的以后,他们就会放松对孙来仪的监视。
  至于这么多天都很少有人去报复她,都不用想,准是所谓的好运气帮她逃过了一劫。
  “那她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嘶——不会是农场的吧,盗取国家财产,畏罪出逃,她是真不怕死啊。”
  “不一定,农场的粮食都看得严,不是那么好弄的,她再有能耐,也不能在偷了粮食之后全身而退。”
  说到这儿,何瑞雪倒是想起原文中的一件事,晴旸市在七零年遭了小范围的洪灾,孙来仪不仅给家里好几袋粮食,还拿出一批来倒手卖出了高价。
  那批粮食都是陈的,据说是某个大户人家去年去了港岛,离开前没有空余的位置带,干脆放在一处隐秘的地窖里留给后来的有缘人。
  看来孙来仪这是提前把那批粮食取了出来,其实也不多,不超过三百斤,大部分都是粗粮。
  她从前艰难的时候都没拿出来用,可见是把它们当成了最后的保障,如今男主到来,所以她是觉得不用给自己留退路了吗?
  何瑞雪眼中浮现出几分兴味,“你继续盯着,最好能确定她的东西藏在哪,咱们去截胡。”
  第143章 晚餐
  因为两个老人以及三哥三嫂都要留在这边住,家里的床铺是不够的。
  何大根一大早便带着何春生去买家具,头一个跑的是废品回收站,在他看来,临时住人的地方用不着太好的东西,把坏的修一修能凑活就行。
  结果床铺没淘到,倒是让他找到一张能容纳下十几个人的大圆桌,桌子腿缺了一角,拿东西垫着也稳当,桌面坑坑洼洼也没事,铺上塑料桌布之后和新的一样。
  见别的家具实在破损得厉害,两人才转道去信托商店。
  这边的东西相对齐全,他们买了两张床加上两床旧的被子,没错,如今的棉被就算是用旧了都是很值钱的,收拾一下能当新褥子用。
  有些省钱的会把里面的棉絮掏出来填充棉衣,被面料子能做出好几件衣服呢。
  在打道回府的的路上,两人正好见到有人拉着大衣柜想去卖,中途把人拦下来问价,那人也卖得急,说买衣柜还送个小的床头柜加两个板凳。
  何春生觉得合适便买了下来,打算放到西厢房里。
  何大根舍不得花钱请人搬运,父子俩全程自己动手,搬了两趟才把东西归置好,累得险着直不起背来。
  “哎哟,出去一趟腰都快给我折腾断,到底是老了,不比当年拽着犁不用牛都能耕二里地。”
  何大根进门便捶打着后背,哀哀叫着痛,赵梅丫给他抹了点红花油,不客气地拆他的台。
  “都多少年前的事了,还拿出来说,但凡你的力气比别人大,也不至于到城里给人做工。”
  “所以这叫因祸得福,我要是安安分分在村里种地,能起那么大的房子?咱几个儿女哪有如今的出息?”
  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培养了几个出色的孩子,农村人没什么文化,也不懂梦想和追求。
  只想着多生几个孩子,养大后把日子好好过下去。
  当然,但凡出一个有前程的,多给父母给点养老钱,顺手拉拔兄弟姐妹一把,就是十里八乡让人羡慕的存在了。
  老何家如今在公社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何瑞雪帮忙牵线让村里用优惠价购买了几袋子化肥之后,村长见他一次都要夸一次,听得他比大夏天喝了凉茶还痛快。
  真要较真的话其实何夏生更有出息,但她到底离得远,又长期不回来,村里人对她的印象不深,倒是不觉得多厉害。
  何瑞雪这样能切实造福乡里的,在村里人眼里才叫有能耐的表现。
  “爸,来喝点水,东西重就多请几个人嘛,您也不年轻了还搁那逞什么能?”
  何夏生倒了杯水,递到他手边,琢磨着自己住的客房还缺什么家具,明天一并补齐,带不走也没事,反正是自家妹妹的屋子,又没有便宜外人。
  一听她这话,何大根不乐意了,“我的身体硬挺着呢,前几天夏收的时候,那些知青都比不上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