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不甜也不油但好吃,是对中式甜点最高的礼赞。
  谭薇这手做点心的手艺,瞬间收服了何家的几个小孩的心,围在她身边不停讨好。
  连王桃枝尝了一口之后都不得不承认,“还是有钱人会吃啊,真会享受,谭妹子,你的手艺也好,比我从前结婚时吃到的喜饼强多了。”
  她结婚那会刚建国,习俗是吃喜饼和喜糖,有条件的会弄得精细点。
  像他们没条件的只能用带壳的面粉,加上鸡蛋和甘草和高粱杆熬成的汁,有一点甜味。
  这是她十几岁时难得吃到的好东西,足够她记一辈子了。
  想到前半生的经历,王桃枝收拾着厨具,倒是不再口是心非地抱怨何瑞雪嘴巴挑剔。
  这个妹子带着她吃了多少好东西,见了多少世面,她和人聊天都有许多新奇的话说,几个同事谁不羡慕她。
  “用料足才好吃,我从前家里是开私塾的,弟子送给老师的束修里要有腊肉,许多人送不起,就用面粉代替。
  我妈从前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学了不少点心方子,从前没少教我们姐妹几个做点心。”
  提到娘家人,谭薇的神情有些伤感,低头见谭妙小口啃着半块板栗酥,小心地用手接着掉下来的渣。
  短暂的悲伤瞬间消散,她的笑容不自觉带着几分暖意。
  “妙妙,有没有给妹妹留啊。”
  “有的,我留了半块给妹妹。”
  谭薇的小女儿叫谭娟,才两岁多一点,她不放心就把人拘在家里,小姑娘自己一个人玩娃娃也很开心。
  “来,拿着。”王桃枝包了五块板栗饼,让她带回去。
  谭薇连忙推辞,“这也太多了,我不过就来帮个忙,有你给我闺女的这块就够了。”
  “那咋行,好歹是你独门的手艺,你教给我不收钱也就算了,好歹让我给个拜师礼,咱可不是不讲究的人家。”
  她强硬地塞到对方手里,“拿着吧,跟我还见外什么,往后都住在一个院子里,推来推去的让人看了笑话。”
  谭薇这才收下,想着将来做了别的点心再回礼也是一样。
  几人再次坐下来聊天,当被王桃枝问起工作时。
  谭薇如实说自己并没有正经工作,只是在给报社投稿。
  “哎哟,你还是个文化人呢,我就说嘛,你一进院子我就觉得你跟我们不一样,轻声细语的,和电影里演的女学生似的,我还以为你读过大学呢。”
  “王姐谬赞了,我就是个初中生,之后我爸就不让我读了。
  当初投稿也是想改善生活,投了好几篇,只通过了一篇短文,挣了十块钱。
  之后我觉得可行,就想了个比较长的故事,报社说能一直登,一千字给我三块,我再写点别的稿子,一个月能挣四十多呢。”
  王桃枝哪里接触过这种挣钱的手段,惊呼道,“嘶——拿笔杆子挣钱的人就跟我们不一样,说得我都想去写了。
  可惜啊,我勉强认识几个字,先前给夏生写信,对着纸半天才憋出两句话,里头还有仨错字呢。”
  第179章 投稿
  何瑞雪挑眉,也没想到谭薇是通过写文章来赚钱,确实有两把刷子。
  听她提到的几个报纸,有省报,也有沪市的报刊,能被这些比较有名的报社过稿,可见她的文笔故事都不俗。
  起初何瑞雪尝试当翻译员失败后,不是没想过给报社投稿,挣个零花钱。
  但她很快就意识到现实的残酷,这年代的文人都是从小读史书典籍,大浪淘沙出来的,传统和新式教育都经历过。
  就算是写白话,他们也是引经据典对仗工整,自创的诗词骈文信手拈来。
  不用提巴金、余华、沈从文这些大牛,就是写武侠小说的温古黄粱金几人,哪一个不是妙笔生花斐然成章?
  作家协会跟余华说得差不多,里面的人很闲,但真的都很会写,讽刺起来句句犀利还挑不出任何毛病来,行文结构完美,读起来更是酣畅淋漓。
  就她那大白话的小学生文笔,给单位写报告还凑合,要想投稿实在是在难为她一个理科生。
  去写政治性质比较强的文章也是干干巴巴,比高中生的800字议论作文都不如。
  所以她更加佩服谭薇的文采。
  王桃枝对于能上报纸的人是有几分敬意的,问在哪个报纸上能看到,她要去多买几张回来。
  “不用,报社给我寄了几份,我都收着呢。”
  谭薇从家里取过来几张报纸,指着上面的文章给他们看。
  何瑞雪读过之后觉得确实不错,文笔清新柔婉,感情真挚,代入感很强,短短的一篇故事就能惹得人好几次鼻头发酸的。
  王桃枝让何晓洁给她念,听着也红了眼眶,“妹子,你这写得也太好了,哎呀,人跟人就是不能比,我闺女写个信都狗屁不通,你咋这么厉害呢?我现在觉得报社给你的钱都少了。”
  何晓洁嘟着嘴,“妈,你又在埋汰我。”
  “难道不该吗?从小让你读书你不干,肚子里没装一点墨水,在厂里当宣传员出个板报都够呛。”
  她的话突然一顿,“诶!谭妹子,咱厂里的宣传员水平肯定比不上你,你可以去挂个职啊。
  一个月写篇文章再想几句标语,上头肯定同意,工资低点没事,好歹能拿到员工福利。
  我们内部员工可是能去仓库买瑕疵布的,一年下来你们家的衣服都不用在外面买,你会做不,会做的话我把缝纫机借给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