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节省点的人家肉都不买,每年等着分的猪肉尝个荤腥就成,算起来一对夫妻养活四五个孩子绰绰有余,想要送去读书的话,养三个也够了。
他们干活就躲懒,何秋生是会计能拿满工分,潘舒玉呢,去割猪草人家都嫌她手脚慢。
这俩挣得少花的多就算了,赵梅丫冷眼瞧着他们三天两头往供销社跑。跟过了今天就不顾明天似的,从来想不到存钱。
不过她也真不能见死不救,“我这次给你借点,记得尽快还,不然你们就分出去另外去找块地盖房子,我倒要看看能把日子过成什么样。”
潘舒玉略带感激地坐在她另一边,把水端起来,轻轻吹了吹,举到她嘴边讨好。
“就知道妈心软呢,您是最好的婆婆,别家谁会花这么多钱给媳妇看病啊,我和秋生一定记得您的情,往后让晓华给您养老。”
她从前是地主的女儿,家中发生变故之前从在里带了些首饰金条出来,但临时不好换成钱,婆婆肯帮忙是再好不过。
“别,晓华就一个人,往后还要养你们两个,本来就够苦了。他肩膀小,挑不起太重的担子,你们也不怕把他压垮。”
笑话,她养老有冬宝呢,其他人都别来沾边。
何瑞雪倒是有些意外,“妈,三哥怎么没来?”
何秋生虽然懒散,但对媳妇是真心的,见她生病应该会过来亲自照顾才对。
“村里刚收了粮食,正忙着交公粮,你哥要清点粮食,还要安排人去送到粮站,实在抽不开身,你爸留在家里给他帮忙,不然早过来看你了。”
“往年他不是只要负责统计工作就行了吗?”
赵梅丫来了精神,拉住她的手说,“你还记得我跟你说过那个爱往寡妇家跑的知青不?”
“妈,人家只是爱干净,去河边打水洗脚而已。”
她妈明明是传谣的人,反而把自己骗了过去,她也是服气。
“管他呢,我跟你说,他几月前跟大队长的闺女结婚了,有这层关系在,村里今年工农兵大学名额有他一个。
这小子去了就不想回来,还在大学谈了个新的对象,大队长发电报问他,结果这人说他和那闺女没扯证,不算是结婚。”
她不忘拍着大腿感叹,“我就说他不是个好东西吧,你爸还偏偏说我看走了眼。”
“那大队长不去他学校找人去?”
“正赶上农忙,地里的事哪能耽误?他本来是想着等秋收过去再说,谁知道他不争气的闺女闹着上吊,人差点没了,他气得病了两天,带着她去城里找人,这才把那堆事交给秋生。”
何瑞雪也能理解,在村里的干部里,只有三哥文化最高,公社里的熟人最多。
另外,她还得知这事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来村里每年只有一个工农兵大学的名额,自然是留要给本村人。
因为她帮忙联系多买了几袋化肥,他们村今年的粮食产量有所增高,公社领导一高兴,就多给了个名额。
这事不知怎么被知青们打听到了,在村里闹起来,这回必须给他们一个名额,不然就去知青办讨要说法。
大队长怕麻烦便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其实他不想把名额给自己女婿的,男人最了解男人,见识到外面的花花世界,抛弃糟糠之妻的可能性很大。
奈何对方太会说话,说自己毕业后有工作就是城里人了,又说要把他女儿也接到城里去过好日子。
大队长的闺女又在耳边不停劝说,不答应就闹绝食,他只能半推半就地同意。
谁能想到造成了如今的这个局面。
第188章 看开
她心心念念绿豆凉粉到底还是吃上了。
虽说何瑞雪带回来的冰化得差不多,但江衍序做好后就一直放在水里,吃起来也分外凉爽。
倒扣过来时一团绿油油的碗状膏体,用刀削成不规则的小条,加上辣子、醋和香菜。
凉粉本身是没什么味道的,只有绿豆的清香,江衍序调配的酱汁味道很好,让人胃口大开。
一家人试过后都觉得好吃,王桃枝还特意问他这酱料是怎么调的,一问才知道里头香油香料都没少放,顿时打消了念头。
乖乖,他们家里一年的芝麻香油的定量才几两,蒸鸡蛋的时候才会用筷子往上面滴两滴,平时是绝对舍不得放的。
“真不会过日子。”
她虽然这么骂,却是转身又去添了一碗,“给我多放点辣椒,我乐意吃这个味道。”
不怪用了那么多好东西,香是真的香。
厨房旁边搭了个木棚子,用来码放柴火,城里许多人尤其是半大的孩子都会走街串巷做卖柴火的生意。
晒干的枯枝捡起来,枯败的树桩劈成大小合适的块状,一捆两分钱,何瑞雪花一块钱就能买到好几个月的燃料。
何春生此时站在柴火垛前面抽烟,刚才老母亲的突然发难有些郁闷,他躲着醒醒神,顺便研究眼前的大石磨。
这玩意是何瑞雪搬来不久从石匠手上买的,请了三个壮汉才抬回来,跟别人专门磨豆浆做豆腐的磨盘一样大。
他琢磨着往后家里磨棒子面都能拉到这边来,粮站里买的总是磨得并不细,偶尔还掺了几颗小石头,又硌牙又剌嗓子。
香烟快燃尽,突然一道清脆的声音打破他的思绪,“大哥,在这干什么呢?去吃凉粉啊,我给你留了一大碗,快来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