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她心甘情愿地给她自己能付出的一切。
  ……
  在一个阳光晴好的清晨,高考正式开始。
  何瑞雪的考点在她原来的高中,考生三五成群聚集在操场上互相鼓劲。
  周围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有人因为过于激动直接晕过去,所幸考场边上设立了医疗点,出现意外能及时抬去检查。
  预备铃响起,考生们拿着各自的准考证进入考场。
  首次恢复高考是全国上下都密切关注的事,对于作弊以及破坏考试的行为抓得相当严。
  这年头不比后世,作弊的手段相当单一,大多都是夹带。
  在科举施行了千年的国度,上面对于类似的作弊手段有着相当扎实的应对经验。
  大部分小抄在考场前就被搜查出来,一旦发现,无论怎么考生本人如何跪地哀求还是父老乡亲过来求情卖惨,都是直接取消考试资格。
  至于没有被发现的,或者打算在考试过程中偷看别人答案的那批人,基本上都会被监考人员揪出来。
  一个考点大概有四三十考生,座位间隔半米左右,考号用白纸黑字的封条贴在桌角。
  开考前,一男一女两位监考老师站在讲台上,拉起一张长长的白纸,向他们讲解着考试的注意事项。
  何瑞雪参加的是理科考试,涉及到政治、语文、数学和理化四个科目。
  开考铃让人精神一振,刚印刷出来的试卷带着油墨的味道,考生们低头提笔对着或熟悉或陌生的题目苦思冥想。
  表情格外严肃,恨不得把脑袋里的东西全榨出来,毕竟此时多写一点,真的能决定未来的命运。
  直到79年,知识青年才停止下乡。
  在这几届的高中生中一直流传着“一条绳子两套准备”的说法。
  考上了皆大欢喜,捆着行李上大学,考不上只能背着行李去下乡,等待着微茫的机会。
  对于本就是乡下来参加考试的知青,高考更是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由不得他们不重视。
  或许是心理压力太大,有人一边做题一边大哭,尤其是面对数学大题,抠破头都硬是想不出来,恨不得去跳楼。
  监考老师对此见怪不怪,敲着他的桌子让他不要打搅到别的同学,不然就让他出去洗个脸再回来考试。
  第一天上午政治下午理化,第二天上午数学下午语文。
  等到了次日下午,考场明显空了将近五分之一的座位,显然是有人因为数学题而道心破碎,彻底放弃了考试机会。
  高考结束,几个孩子在院子里叽叽喳喳地对答案,试卷全被封存批阅。
  大概一个月左右会出成绩,然后根据县区街道给每个考生发一张纸——晴旸市高等学校招生考生卡片。
  顶端写着每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
  底下是想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每人能填三个,后面有个是否服从分配的小框,何瑞雪写了否。
  至于最底下一行便是填写各科的分数,这年头都是百分制。
  何瑞雪考得还行,各科都在八十分以上,其中政治和理化上了九十。
  如今能报考的学校并不多,填来填去就那么几个,虽然各个大学都是翻倍扩招,但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实在庞大。
  根据后世的数据,这届高考的录取率不会超过百分之五。
  一百人里面只有四五个人能有上大学的机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他们省内的录取分数线大概在二百八十左右,何瑞雪的总分勉强三百五,心心念念的燕京大学应当能够得上,但热门学科有点悬。
  她斟酌了半天,第一志愿选择了经济系。
  这个系虽然已经开设,但比起其他学科称得上冷门。
  毕竟大家都被当年的势头给吓怕了,对经济资本相关的事物避之不及,她进去也算是捡了个漏。
  而且这一届的经济系可是出了不少鼎鼎有名的大牛,教授团队的含金量更是后无来者。
  有同班同系的情谊在,她往后不论是人脉还是信息渠道都不会缺。
  第350章 分数
  填报志愿不代表万事大吉,接下来便是政治审查,每人都要填写政审表。
  何瑞雪早年就在单位入了党,又做了这么多年的干部,可谓是根正苗红。
  其实各个大学除了极个别涉及到科技和武器的专业,对考生的政审并不严格,主要还是看分数。
  就算有人因为成分问题被刷下去,等过两年上面取消阶级成分,总有去上大学的机会。
  何家的几个考生,何晓华在没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下,分数可谓是一骑绝尘。
  虽然没有当上省状元,也拿到个探花的名次,那些大学和专业对他来说犹如碗碟里的花生,任由其随意挑选。
  比起这位堂弟,何晓洁就差一点了,三百分出头,考上本省的师范大学没什么问题。
  她填报了两个师范和一个农业大学,也是国家重点扶持补贴的学校,读书不用花钱,说不定还能赚一笔,说到底她还是下意识抠门。
  何晓友的成绩出来后就跟家里通了一分钟的电话,三百分一十多。
  他对大学没有要求,只说想去学怎么制造机器,最大的愿望是造一台更灵活的农机出来,不挑地,在狭窄泥泞的小路上或梯田上也能通行,可见他这些年确实吃足了种地的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