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花了钱的,没问题!”
  陆煦:“……这种话可以不当面说出来的。”
  私下里干,偷偷地干,就行。
  第121章 121 第一波影评
  事实证明,胡言和郭颖语没有蛐蛐错。
  《泪之歌》上映前后,剧组确实在暗搓搓地拉踩《青春之羽》,不过被拉踩的人不是陆煦,而是胡言和郭颖语。
  有营销号信誓旦旦地声称,《青春之羽》启用两位新人,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强调两人“难堪大用”,必然会拖后腿。
  胡言&郭颖语:“倒是先用一个啊,只会放屁。”
  不过,两人面对营销号时虽然是一副凶巴巴的态度,内心却免不了有些担忧。
  万一《青春之羽》真扑了,万一电影不合观众口味,再万一……营销号的唱衰确实烦人,可他们确实害怕,怕自己会成为《青春之羽》唯一的短板。
  说来说去都是《泪之歌》的错。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借着假期的机会,陆煦被胡言和郭颖语叫上,三人一起欣赏了那部《泪之歌》。
  三个人加起来贡献了足足一百大洋……不管给《泪之歌》怎样的评价,他们都不会有丝毫羞愧。
  好歹花钱了!
  然后,看到一半,郭颖语就开始心疼自己的钱。
  他们进的这间观影厅足够大,空气还算流通,可看到《泪之歌》里的情节,郭颖语却觉得心中憋闷得慌。
  电影中,角色流泪的片段不少,可就算眼泪流得再多,郭颖语依旧难以感同身受。
  她只觉得憋闷,但这并非事物自然发展导致的憋闷,而是人为的。
  电影里,主角所在的家庭闷得叫人窒息,没有打骂,父母在外也是一副温和老实的面孔,可在家中,父母对他的严苛近乎残酷,固定的作息表,健康的食物,杜绝一切“污染”的学习环境……还有父母那张在面对外人和自己时截然不同的面孔。
  而在学校里,从小被固化的性格让主角没有朋友,友情更是妄想,他活在这世界上,却体会不到一点活着的美好,日常窒息到让人发疯。
  主角想要逃脱,一直在挣扎,家本该是温馨的港湾,可于他而言,却是能将他吞噬的漩涡。
  主角的朋友也是如此,她是从未品尝过一丝温情,却被要求帮扶弟弟的姐姐——前一秒,她还以为父母终于体会到她的好了,愿意去安慰她了,可下一秒,现实却将她打醒。
  父母的所谓温情,只是为了让她为弟弟付出更多。
  父母不是不会演戏,只是连对她演戏、假装爱她都不愿意,却愿意为他们挚爱的儿子放下一切尊严。
  到这里,郭颖语还是愿意看下去的。
  《泪之歌》堆叠了很多悲惨人物的经历,郭颖语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这类人,但她理解,剧本创作有时候就是要展现人物不同的经历,过于平淡的话,观众观看时会觉得无趣。
  可《泪之歌》接下来的发展就让她不知说什么了。
  她想看到的是主角逃脱那窒息的家庭,但不知为什么,电影把主角描绘得那么惨了,他却依旧在煎熬,在痛苦,却没有逃离。
  为了把主角困住,父亲开始装病,母亲在发疯指责,主角越来越瘦、越来越痛苦,情况却没有丝毫好转。
  那个为弟弟付出的女孩也是。
  弟弟在市里买了房,用了父母一辈子的积蓄,还有她打工前三年的工资,可她却说,那是她弟弟,这套房子她可以先住,这样还能省下房租,等弟弟结婚了她再搬出去。
  然而,房子到手后不久,父母就开始筹谋将她介绍给不认识的男人结婚。
  “我想看的是这些吗?”郭颖语止不住地抱怨,“她不该跑吗?跑得远远的,剧情怎么这么割裂?”
  胡言摸了摸鼻子,道:“《泪之歌》大概想冲国外的奖?”
  “你拍自己日子过得多好多幸福,人家都懒得理你,可你把痛苦的一面展现出来,拿奖的几率蹭蹭往上涨,再配一些抓眼球的文字,电影想不引起注意都难。”
  郭颖语忍不住摇了摇头:“说实话,我理解不了。”
  “我放弃了美好的躺在家的机会去看电影,结果两个小时就给我看这?”
  鉴于对30+元电影票钱的心疼,郭颖语还是坚持把《泪之歌》从头到尾看完了。
  她的观影感受是:她的乳腺结节增生以及因此产生的偏头痛、想捶人的冲动等,《泪之歌》剧组都应该负责到底。
  她这是造了什么孽?
  果然,不该随意蛐蛐别人,蛐蛐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郭颖语看来,最糟心的就是《泪之歌》的结尾,父亲天天装病,装到自己终于得了病,母亲成日咒骂,看到父亲这样也慌了神,主角经不住良心的谴责,开始带父亲跑各处看病,一边负担起整个家庭,一边学着理解父母。
  “他理解什么了?有什么值得理解的吗?”
  “所以这电影拍出来到底要告诉观众什么?”
  郭颖语打开微博,首页几乎全是国庆档电影的大混战,在一众大制作电影中,《泪之歌》的热搜数绝对不算少,有一位影评人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最后总结道,“在故事的结尾,《泪之歌》剧情得到了升华……”
  郭颖语:“……这是人类写出来的文字吗?”
  哪里升华了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