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秦兵“大手大脚”,惹得王秀芹念叨了一整天,这火炕不仅废银钱,还废柴!
  做凉粉要耗费不少柴火,晚上还得烧炕,得,秦方秦圆别整日跑着玩了,上山捡柴去吧。
  秦文秦力见秦方秦圆这俩小子都住上火炕了,秦文没犹豫,立马也给自己家安排上。
  秦力惦记着明年送秦锦去读书,想省下这笔钱,结果刚和老师傅说了自家不打算垒,第二日吴雷的订单就变成了一日一百二十斤。
  方老板的订单,也变成了一日四十斤。
  还有沈金成,每日也会买上十斤。
  订单涨得这么猛,宋欣又劝他说当年一门心思想供自家娃读书,是想让秦锦不用再跟他们似的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日日在田地里刨食。
  如今有了凉粉这门生意,秦锦不必读书便能有秦书礼的月收。
  所以,还是先享受吧!
  读书的事儿,过了年再说。
  这话实在是有理,秦力便改了主意。
  老师傅在秦家一待就是好几日,村人来买凉粉或串门时瞧见了,不由暗生羡慕,秦家这才卖了几日凉粉,就敢连着垒这么多火炕。
  每日到底能挣多少银子啊?
  其实也没挣多少。
  方老板的汤饼铺推出炒凉粉和凉拌凉粉后,食客是多了些,但他家店铺和牛掌柜的糖铺离得太近了,牛掌柜也在卖凉粉,一些人家更愿意从牛掌柜这里买了回家自己炒。
  一份炒凉粉不足一斤,但价格却翻了倍,这哪有自己做实惠。
  客观原因在这摆着,方老板挪不了店址,就只能接受。
  好在食客们进了店,通常会点上一碗汤饼,只吃凉粉吃不饱嘛,汤饼才是正经饭食,这么一来,店铺里的生意的确比从前好,饭点时几张桌子能全部坐满。
  但汤饼铺总体消费能力有限,一日消耗四十斤凉粉便是极限了。
  至于每日的零售,稳在了六十斤上下,秦兵秦文秦力三兄弟轮流和秦劲一起摆摊,运气好时,不到中午便能卖完,运气不好,秦劲收摊了还没卖完。
  总体来说,卖了半个月,一日的出货量稳在了吴雷一百二十斤,方老板四十斤,牛掌柜三十斤,摆摊五十斤,沈金成十斤,村子里的十斤,共二百六十斤。
  这个数字不是特别准确,但大差不差,去掉试吃耗费,取个理想数字,每日的利润有三百六十文。
  三兄弟每日能分个一百文出头。
  若是一直稳在这个数字,那么一个月便是三两银子。
  这算是大钱吗?
  根本算不上嘛。
  秦书礼一个月都能挣二两多呢!
  已经入了冬,交了秋税之后便是服劳役。
  东阳县这边的劳役并不繁重,大多是维修一下官道城墙,挖沟疏渠架桥,甚少有修大型建筑或者需要去外地的重活儿,一般都是按照村子就近安排。
  活儿不重,但耗时久,得服够一个月。
  若不愿干活,可出钱免役,由官府雇人代替。
  官府可不会白做工,所以免役银子有些贵,一个人得四百文。
  这银子秦劲出得起。
  当县衙的衙役、小吏来五里沟核对此次劳役的人数名单时,秦劲与秦兵秦文秦力第一时间去交了钱。
  这衙役和小吏正是之前秦劲在严家见到的那两人,经过上次的秋税,秦劲已知道这衙役姓胡,小吏姓李。
  舍得交免役银子的人家不多,他们四兄弟全交,惹得那个小吏多问了几句,严祥笑着将凉粉的事儿说了。
  秦家售卖凉粉的时日尚短,那小吏不曾听说,但胡衙役却是道他前几日在他头儿家喝酒,饭桌上有一道菜叫凉粉,味道不错。
  衙役的头儿,那就是捕头。
  秦劲倒是没想到凉粉传播的速度还挺快。
  正说着,又有人来村口了,扭头一看,是秦小存和秦书达两人。
  秦书礼与秦书达已分家,秦小存朱二红夫妇跟着秦书礼这个大儿子住,秦书达这个二儿子分了出去。
  有秦书礼这个砖铺账房在,秦小存秦书达父子俩可以在砖窑打零工,一日有三十文的工钱。
  这在东阳县妥妥属于高工钱,一个月有九百文,就算是交了四百文的免役钱,那一个月也能落五百文,因此这些年父子俩年年都交这份钱。
  秦小存若是在别处瞧见秦劲四兄弟,那肯定会端一端二叔的架子,但当着两位官爷的面,他满脸笑容,连招呼都没和秦劲四兄弟打。
  秦书达倒是挨个喊了过去。
  这父子俩交了银钱,片刻都没有多留,他们马上就要进砖窑做工了,到时候吃住都在砖窑,过年才回家。
  家里两个多月没男人,他们得把能做的活儿都做了。
  秦劲四兄弟也没有多留,今日为了交免役钱,已经推迟了摆摊的时间,他们得赶紧摆摊去。
  回了家,秦劲戴上雷锋帽,推着小推车和秦兵一起出了门。
  昨日便知今天要交免役钱会耽搁摆摊,因此豌豆糕特意少做了些。
  千张不愁卖,没有减量。
  至于小米锅巴,这个更不需要减,反正有牛掌柜兜底。
  甜味锅巴推出来半个月,销量已经快和咸味锅巴持平了,甜味锅巴价高,他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加了五文钱,牛掌柜也加了五文钱,如此一来,一斤便高达三十五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