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眨了眨眼,一缕疑惑悄然浮上他心间,刚才谷捕头不是在开屏吧……
  可安哥儿垂着眼睛,根本没瞧见啊。
  摇了摇头,他将这个念头赶出脑海。
  他这个想法还是过于大胆了,肯定是他想多了。
  他对安哥儿道:“等回去了,让妙哥儿给你捏捏肩,他会这个。”
  “……好。”安哥儿低声应了下来。
  回去后的确得让妙哥儿给他揉揉,冷不丁碰见那人,比在地里割了一天麦子还累。
  谷栋身子挺得笔直,慢悠悠走出大集后,他拍了下马肚,□□的骏马立马跑了起来。
  凉风拂面,但他的脸色比迎面的风还要冷。
  回想起刚才那个始终低垂着的脑袋,他嗤了一声,拒绝他时的魄力呢?这会儿倒是装鹌鹑了!
  瞧着跟普通的乡下小哥儿没什么两样啊。
  真看不出暗地里竟存着招年轻小伙上门的心思。
  呵。
  好一通嘲讽之后,他收紧手中的缰绳,小风如刀,吹的耳朵疼!
  其实这种跑腿的活计,他随便点一个衙役就能做,也不知怎地,他鬼迷了心窍,竟亲自跑这一遭了。
  但没白跑。
  那个秦安,见识了他这位捕头的风采,肯定自惭形秽,从今后拒绝他的缘由就从想招年轻小伙改为灰头土脸自愧不如了。
  总算教他出了口气。
  还看不上他。
  呵。
  ……
  他自嘲一笑,双腿夹紧马肚催着马儿快跑,他真是魔怔了,竟然和一个无依无靠的乡下小哥儿较劲。
  让秦安自卑,于他又有什么好。
  如此苦命之人,好不容易从泥潭中挣脱出来,他竟是想踩上一脚。
  真是对不起身上这套衙役服。
  定了定神,他收起乱七八糟的心思,打马直奔王家屯。
  民壮属于半农半役,不会长留县衙,因此大多来自于县城以及周边的村子,若离得远了,遇事不好通知。
  距离县城十里内的村子,每村出五个人,明日择优选取。
  这活计虽无俸禄,但穿上衙役服,进出县衙,那就和普通小民不一样了。
  再者,县衙收取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规费,大头入了那些正经官员的腰包,留下的少数便是衙役、小吏的俸禄。
  大晋吏治清明,上头的正经官员不会将这些银钱全部收走,因为下面的胥吏没有俸禄,全靠这些银子维持生计。
  若是将这份银子全部收走,那么胥吏肯定会从百姓身上压榨油水。
  这很容易造成官逼民反。
  朝廷不许。
  偏远地方的官员可能会罔顾朝廷政令,但东乡县距离京城近,甭管是三年一换的县令还是常驻的县丞县尉主簿等官员,都给满县衙的胥吏留了份银子。
  也给满县的百姓留了活路。
  每月收取的规费没有定数,全看当月的创收,但平均下来,他这个捕头一年能有个二三百两。
  普通的小吏、衙役,也能分得二三十两。
  但这只是明面上的。
  暗地里的收入,那是不必上交的,像是有人闹事,衙役前去办案,如若事情不大,且当事人有眼色塞些银子过来,那这些钱出任务的衙役就自留了。
  事情自然也是小事化了。
  无人追究。
  此次主簿大人要添一位专门负责户籍登记、核对的书吏,秦书礼送的银子,大头入了主簿大人的腰包,小头则是被负责给他说好话的那位攒典大人给拿了。
  如今秦书礼的算盘落空,送出去的银子自然收不回去了。
  进入两位大人腰包的银子,也不会拿出来与县衙众人平分。
  总之,现在年景好,百姓日子过得下去,进了县衙当差的,那日子只会更好。
  且说秦劲,今日运气不错,又是不到中午各项吃食就卖完了,惦记着谷栋的交代,他立马收摊回村。
  到了村口,让安哥儿、秦文先回家,他去了严家,给严祥传话。
  一个村子只有五个名额,且只要青壮,他一个现代人,对衙门里的弯弯绕绕知晓不多,但严祥懂得。
  县衙的民壮班有五十人,因油水不错,且不入贱籍,一直都是多人争抢的香饽饽。
  别说是下面的村子以及县城里的人家,一些官宦人家的远方亲戚也瞧得上。
  因此,大多人都是充个人数,走个过场,除非特别勇武,不然这种好差事落不到村人身上。
  秦劲听完严祥的话语,只道:“严叔,我明白了。但普通村民应是有机会争取的,我瞧着书达不错,你觉得呢?”
  “秦书达?”严祥有些意外。
  “书达他生的魁梧,一身力气,年纪也不大,青、壮俩字全都占了。”
  秦家男人个子都高,包括秦书礼秦书达这对兄弟。
  而且吧,他总觉得今日谷栋是悄悄开屏了。
  开屏的对象自然就是安哥儿。
  秦书达身为安哥儿的亲二哥,平日里对安哥儿还算关照,搬家那晚,秦书达天黑之后才回村,顾不上吃饭就匆匆来了荒院安慰安哥儿,并让安哥儿今后有什么活计尽管找他。
  之前他与叶妙成亲,成亲前一日,秦书达过来帮忙做杂活,成亲当日也送了二十文礼金,比之秦书礼,秦书达可太正常了。
  早些年因着朱二红的关系,他们四兄弟与秦书达这位堂兄弟关系一般,可自打秦书达与秦书礼分了家,秦书达就开始与他们四兄弟正常往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