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因此,他想寻一个能守得住家业、聪颖、强势的孙媳。
那日他到了周立家,瞧见坐在门槛上没有一丝惧怕的周康宁,他心中很是赞赏,他郭家就缺这样的人物!
他当即决定将周康宁纳入孙媳的备选之列。
周康宁出自乡下,对农活颇为熟悉,够强势,也豁得出去,绝对能镇得住场子。
他不在意周康宁的结巴,这又不影响管家。
于是,他当日和稀泥,顺着周康宁的话语,不肯认下周康宁废了周耀祖一事。
事后,又舍出去他这张老脸,与县令大人打了招呼,让周定连县衙都进不去。
这事离奇,若真上了公堂,那周康宁可就要凶名远播,成为小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可。
万万不可。
不过,他虽保全了周康宁的名声,可看他家信恳这脚不沾地的性子,他想撮合两人,简直比登天还难……
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上午时,周立特意向他澄清,当晚只是个意外,周康宁性子虽强硬,但并不极端,分得清轻重,得知这个真相,他就更中意周康宁了。
拎得清,识大体,多好啊。
他的确也不想选个只会拼命的二愣子。
而且,周康宁识字!
周康宁学完了《三字经》,已经开始学《论语》了,乖乖诶,乖乖诶!一个乡下小哥儿,能有这份学识,这多难得啊。
一般富商人家的小哥儿,大多都是略识几个字,将来不影响管家即可。
所以说,他对周康宁是一百个满意。
越看越喜欢!
可怎么撮合这两个孩子呢?
愁啊。
周康宁不知他已经被郭员外列入考察名单,完成了感谢郭员外这件大事之后,他当真是一身轻松。
如今他爹一日是三十文的工钱。
他哥一日是十五文。
他一日是十二文。
他们父子三人,一日就可以挣五十七文!
一个月就是一千七百一十文!将近二两银子哇。
干上一年,那就是二十两五钱。
二十两五钱!
如今他们父子三人的全部家底,加一起也才二十两出头,当然,要刨除那两亩地。
他们父子三人若是在秦家待五年,那就能挣百两银子哇!
有这么些银子,还怕他哥娶不着媳妇或夫郎吗?他之前定的二十岁让他哥娶亲的目标,绝对能完成!
郭家庄那边已没了上等田、中等田,可五里沟这里有,五里沟没有大地主,官府手里还留有一些上等田、中等田,到时候将郭家庄的那两亩田地卖了,在五里沟这里重新置地。
哪怕只买上五亩,但只要他们父子三人月月有工钱,那绝对有人愿意嫁给他哥!
什么叫有奔头?
他们眼下的日子就是有奔头!
感谢郭员外。
感谢秦东家。
郭员外离得远,他只能日日在心中感谢,秦家离得近,他可以将谢意化为行动,干起活来,只要累不死,那就往死里累!
咳,说实话,他算明白这个账之后,他心里可太虚了。
叶哥一年不仅要给他们父子三人发二十两的工钱,还得管着他们父子三人的吃喝,虽说秦家生意好,可二十两银子也忒多了。
这搁谁身上不心疼?
因此,为防止叶哥和秦东家心中后悔,他铆足力气干活,唯恐会被赶走。
叶妙不知道周康宁心中的小算盘,随着周康宁干的活儿越来越多,他阿爹就不怎么下地了,他阿爹也是闲不住的性子,几乎将家中一切家务全包了。
像是磨面粉,捡柴,喂鸡、打扫院子等,他都不用沾手。
他平日也就做个蛋卷,做个饭,而且做饭时不是有周康宁帮忙就是有他阿爹帮忙,另外洗一下他和他劲哥的衣服。
他终于可以不用顾忌家中活计,轻轻松松的陪着他劲哥一起去大集上摆摊。
但虽已入秋,日头却依旧毒辣,甭管是他劲哥还是他阿爹,都很少让他去。
无所事事之下,他干脆拾起针线做衣裳。
他们家的新衣柜,有一半位置都是空的,他要将衣柜填满。
忙忙碌碌中,秋收到了。
春玉米先熟,先收玉米。
有周家父子三人在,今年不需要秦兵三兄弟过来帮忙,秦兵三兄弟比他们更忙,他们要收红薯。
去年淀粉做得少,以至于家中生意彻底断了将近两个月,现在红薯终于熟了,秦兵三家憋着一口气,将小小年纪的思哥儿都带到了田地里,让他帮着捡红薯。
李梅也将她娘家兄弟喊了来,好帮着自家收红薯。
收回来的红薯太多,老院放不下,其中一部分就放到了安哥儿的院子里。
从去年的情况看,只靠着一个石磨,有些耽误活计,毕竟三家一起做淀粉,有时候王秀芹和秦老头也会帮忙。
今年秋收开始时,他们三家还凑钱买了头黄牛。
今后有黄牛拉石磨,那效率要比去年高不少。
等过了年,秦方就十五岁了,秦兵打算今年就让他帮着做淀粉。
做淀粉的人太多,因此三家就又凑钱买了个大石磨。
两个大石磨同时开工,秦兵三兄弟干劲满满,热火朝天,经常忙碌到深夜。
秦劲家收完了春玉米和那一亩红薯,家中就没有急活儿了,秦劲就让周家父子三人去帮着秦兵三兄弟收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