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母女俩哭作一团。
“她只要看到火,哪怕只是一点火苗、一粒火星,都会像这样情绪失控,又哭又叫。”燕子抿了抿嘴唇,也无不痛惜地说,“花姨给我看过石玥姐姐以前的照片,真的可清纯可漂亮了……”
女孩撕心裂肺的尖叫声把许多爱睡懒觉的游客都惊醒了,很快又传来了一些抱怨声。蒋贺之转头看见,盛宁也走了过来。
这时,一个早起的邻居路过,见燕子的农家乐第一天就生意红火,酸溜溜地掷来一句:“燕子,你的农庄里就不能招这种‘鸦乌婆1’,你看,把人家游客小孩儿都吓哭了,以后你的生意也要被吓跑的!”
“你少缺德,人家已经够可怜的了!”邻居这话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燕子为人仗义,破口就骂,“赚多赚少我都乐意,倒是你,嘴这么臭,你买定棺材啦!”
重新回到餐厅,蒋贺之与盛宁同坐一桌。
燕子问他们:“早餐的粥品二选一,盛检,你要鱼片粥,还是滑鸡粥?”
“有白粥吗?”嫌鱼肉腥,鸡肉腻,中毒之后,他的胃口一直不好。
“没有,不好意思啊,盛检,我没想到还有人喜欢白粥。”配料已经下锅,再熬白粥也来不及了,燕子试图补救,说,“虽然没有白粥,但有小油条、咸煎饼,还有红糖馒头、茶叶蛋,你要什么呢?”
蒋贺之正要喝自己的鱼片粥,听见这话便撂下了勺子,转头问安抚完女儿、正往厨房走的那位花姨:“花姨,请问冰箱里有冻大米吗?”
“有。”花姨擦了擦泪,冲他点头。
“那十分钟就够了。”蒋贺之站起身,对盛宁说,“等我十分钟。”又走到花姨身前,对她说,“借你的灶台用一下。”
说罢,就钻进了那道塑料帘子。
“不用了,我喝鱼片粥就好。”拦不住这人下厨的热情,盛宁也不怎么领情地说了句,“你太夸张了。”
蒋贺之充耳不闻,挺娴熟地取出冰箱冷冻室里结了冰的大米,找到一只干净的小砂锅,倒水煮开,然后加入冷冻的大米,用大火边煮边搅拌,直到汤汁变稠米粒开花,果然,正正好好十分钟。
走出厨房,他将一碗热腾腾的白粥搁在盛宁面前,说:“以前在杂志上看到过这种煮粥的方法,说是经过冷冻的米粒更容易散开变成糊状,用它煮粥十分钟就够了。不过我是第一次煮,不知道好不好喝。”
“谢谢。”在这个男人的注视下,盛宁舀起一口绵滑的白粥,轻轻吹气后送进嘴里,细嚼慢咽,点了点头,“挺好喝的。”
“那就好。”心中石头落地,蒋贺之也坐了下来。
一顿早餐吃得真叫膈应,一会儿你看我,一会儿我看你,你看我的时候我不看你,你不看我了我又偏要看你,燕子被这两个男人整得直冒鸡皮疙瘩,便决定再打一次圆场。她一拍桌子,嚷起来:“今天我们的行程是这么安排的,上午我带你们去参观我们村新建的冷库……”
“冷库能不能下午去参观?我想先去另一个地方,”盛宁抬眼望着蒋贺之,道,“能劳烦蒋队载我过去吗?”
“我还想呢,你怎么会愿意到这儿来,原来是为了查案子。”蒋贺之自嘲地笑笑,大方表示自己愿意奉陪,问,“去哪里?”
“金乌名城。”盛宁说。
这是洸州最大的一个烂尾楼盘,以前叫“金乌名城”,现在叫“金乌鬼城”。
“我带你们去。”一直默不作声的花姨突然自告奋勇地走了上来。她在围裙两侧擦了擦手上的油污,说,“我就是这个楼盘的业主,我带你们去。”
【作者有话】
1鸦污婆,粤地常见词汇,指面目丑陋、心肠歹毒的女人。
第106章 鸦乌(二)
来到燕子农庄的停车场,蒋贺之停在了一辆银色的本田crv前。
盛宁有些惊讶:“换车了?”
蒋贺之笑了:“大g可是油老虎,咱们局那点工资还不够油钱的。”本田crv虽也是suv,但比起大g到底省油多了。
车看着有些旧了,蒋贺之不是不懂惜物之人,这车多半就是二手。想了想,盛宁又问:“你现在住在哪儿?”
“难得,居然关心起我来了。”蒋贺之替他将副驾驶座那边的车门拉开,做了个“请君上车”的手势,说,“荔宁路那边。”
荔宁路是洸州著名的“骑楼街”,旧砖旧瓦旧街区,算不上贫民窟,也没能形成像长留街那样大规模的城中村,但周边城市界面破烂不堪,也不比贫民窟强出多少。以这人的出身,实在犯不上留在洸州受这份罪,盛宁坐上车,寡着脸,好一会儿才轻声道:“何苦。”
“没办法,就是乐意。”待花姨在车后排落了座,蒋贺之也上了车,转头看了看盛宁,担心地问,“这车没法敞篷了,你会头疼吗?”
盛宁也转头看着蒋贺之,四目平静相对,那一双浅色的眼,强光下似琥珀,一旦光线转暗,又如深沉的包容的海。再次听到了那阵不断拍击着港湾的海潮声,他说:“不会。”
花姨全名冼秀华,听她介绍,金乌名城的这套房子是她2001年年初购买的,当时只要1600元一平,她花了15万就跟丈夫、女儿有了一间两室一厅。然而交钱之后,开发商麟龙地产有限公司就涉案消失了,整个楼盘从此陷入停顿。如今洸州房价一年一个大涨,时不时又有两区合并的消息传出,后续接手的公司表示金乌名城的房型已经过时,且这块土地另有他用,就算以后再给金乌名城的业主们一套同等面积的商品房,他们也得按照至少每平方米一万元的价格补交房款。花姨说,如果不是生活拮据,谁也不会把房子买在这种城乡结合、万事不便的地方,何况很多业主为了享受那点全款的折扣,当初都是东拼西借地才一口气付完了房款。结果举了债却一天也没能入住新房,如今还要他们各自再补一百多万,补得上的不愿意,补不上的就更不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