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 第77章谷风车
姜余的生意依旧在继续进行,很快便到了九月半的农忙时节,顾文承所在的县学放了农假。
九月的农假也叫授衣假,为期十五天,是因为步入十月以后天气寒冷,为了使学子可以回家取厚衣服而放的假。
同时最近农忙时节还能让农家学子回家帮忙做农事活动,若是家里忙走不开的,可以直接申请一个月的假期。
姜余也要回村,于是在回村的头一天下午便给引泉和郭山放了假,让他们两个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长坪村一如既往的宁静,时间仿佛在这个小村子里停止了一般。
姜余和顾文承回家,顾母很是开心,她一大早便开始忙着收拾两个人睡的屋子。
顾父在一边看着她团团转,看的眼晕。
“孩子们下午才回家,你这么早就收拾什么?”
“我乐意。”顾母呛了他一句,把被子搭在院长的绳子上晾着。
“孩子们好不容易回来住几天,我给他们好好收拾一下怎么了?”
顾父被顾母怼的一句,低头没在说话。其实,他也挺想两个孩子的。
突然,小院的门被推开,顾文承和姜余两个人走了进来。
顾母惊讶的道:“哎呦喂,你们两个怎么一大早就回来了。”
姜余笑着道:“这几天家里比较忙,我们就想着早点回来帮忙。”
顾母笑的开怀,道:“家里就七亩田,哪里就用得上你们两个帮忙了?”
顾父也走了过来,接过儿子肩膀上背的书箱,他手一沉没想到这么重。
“还挺沉。”
顾文承道:“我给爹买了点茶叶和烟卷,小余给娘买了匹始兴料子,小余快让娘看看你买的料子。”
小余把背在自己肩头的包袱递给顾母,“娘,这是给您买的。”
顾母惊讶的接过东西,“给我买这个干什么,净浪费钱。”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顾母却是非常开心的。
顾文承道:“这料子最近在县城很时兴,小余一眼就看上了,说适合娘穿便买了。”
顾母闻言笑着道:“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还穿什么新衣裳,你们年轻,你们应该给自己多置办几身。”
一家人说说笑笑,中午吃完饭就去田里干活。
顾文承也打算去帮忙,顾母劝了两句发现没用,便由他了。
七亩地虽然听着不多,但是实际上已经不少了。
顾文承站在地的一头,瞧着顾母指着远远的另一头道:“从这边到那边,都是咱家的地。”
宁隆县这一片通常会种植小麦,大黄米,高粱,还会在田里穿插种植大豆、黄豆、芝麻等农作物。
顾文承从来没割过麦子,手里拿着一把镰刀,看着周围人割麦子的样子,开始尝试动手。
姜禾本来就是做贯了这种活计,刚上手时还略显生疏,但是很快便重新熟悉了,他手脚利落的开始割麦子。
姜余没一会儿就割了不少麦子,转头一看顾文承几乎还停留在原地没怎么动弹。
姜余走了过去,“文承哥当心镰刀割到手。”
顾文承此时弄的自己手忙脚乱,听见姜余这么说有些不太好意思的笑了笑。
姜余抿了抿嘴,脸上露出两颗可爱的小酒窝,他道:“不如去把我们割下来的麦苗整理到一起,这样待会装车容易些。”
顾文承也知道自己现在干活是拖后腿,只能同意。
他看着姜余一手拿着镰刀,手脚麻利的割金黄色的麦子,白嫩清秀的小少年,纤细的腰肢被一根宽布绳系上,脊背虽然瘦弱但却充满活力。
顾文承喉结上下动了两下,然后被迫移开目光,弯腰去捡田地里的麦子。
一连忙活两天,七亩地终于被他们四个人拾掇好。
接下来便是把割下来的麦子放在院子晾晒,等干了以后会用石碾来碾压脱壳。
把小麦放到一个平坦宽敞的地方,家里有驴或者牛的人家就牲畜拉着石碾反复碾压使小麦脱落,最后用木锹扬场的方法来使小麦脱壳。
家里地少,两天便干完的农活,顾母和顾父两个人便去帮大伯二伯家的忙。
见父母去帮忙,顾文承和姜余两个人自然也不能闲着了,于是他们两个人也去帮忙,不过去了以后基本上也是做最轻松的活。
晚上回到家,顾文承想起如今宁隆县这边给麦子脱壳一般都是等风起来了以后,用风扬来脱壳。
扬场是在秋天风大的时候将谷物逆风向上拋起,向上运动的籽粒,因为重量大所以会原地落下,而秕谷、皮屑、杂草的重量小在风的作用下吹到后面和籽粒分开。
老百姓利用风来进行籽粒于杂质的分离,虽然很累也很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农民的智慧。
顾文承去提热水,最近几天太累,晚上用热水泡脚会舒服一些。
“来,坐下泡脚。”顾文承倒好热水对姜余说。
姜余坐到顾文承对面脱掉脚上的鞋袜把脚放入热水盆里。
“真舒服。”姜余舒叹一声。
顾文承笑着看着他,突然发现姜余脖子后面起了很多小红点,问:“你脖子怎么了?”
姜余不在意的道:“没什么,可能是这几天被麦芒扎的吧,过了这几天就没事了。”
顾文承皱眉,伸手过去仔细看了看,眼底带了一丝疼惜,心想这很有可能是一种轻微过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