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姜余笑着摇了摇头,“我来给你送斗篷。不冷的,我刚来没多久。”
顾文承握住姜余冰凉的手,没有拆穿他,而是快速披上姜余送过来的斗篷,一手提着书箱,一手举着油纸伞,替姜余遮住风雪,温声道:“咱们回去吧。”
回去的路上,姜余看着大部分学子身边都跟着一个殷勤的小厮,等那些学子一从书院出来后,小厮就冲过去,又是帮忙提书箱,又是递手炉的。
姜余道:“文承哥,以后要不要让引泉来书院接你,我看见有好多读书人都有人来接。”
顾文承道:“不用,咱们住的地方距离书院不远,引泉还是在店里帮忙发挥的价值更大。我每天提着书箱走路回家,还能锻炼身体。”
姜余一听到顾文承说锻炼身体,脸就是一红,“好…好吧。”
顾文承看了姜余一眼,道:“小余应该很喜欢我锻炼身体吧,毕竟我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抱起小余你……”
“不许乱说!”姜余下意识伸手去捂顾文承的嘴。
看着顾文承在大庭广众之下,面不改色说那么孟浪的话,姜余感觉自己要羞死了。
“文承兄。”
一个男子的声音从后面响起。
听见这个陌生的声音后,姜余整个人都石化。
啊啊啊啊啊啊,姜余羞的把头埋在顾文承怀了,跺了跺脚,刚刚的对话该不会被人听见了吧。
顾文承依旧面不改色的看向后方,“平丰兄。”
周平丰有些好奇的看着顾文承身边的少年,说实话他一直觉得顾文承成熟稳重,结果没想到对方私底下还会同人一块打闹。
周平丰心里感叹,看人果然不能只看表面,文承兄明明是个活泼的性子,他之前是误会了。
“文承兄,明日月底书院休息四天,我想借阅一下文承兄《周髀算经》一书上的注释,当然我可以用诗赋的书作为交换。”
周平丰说着说着便有些不好意思,他在大街上拦住顾文承意图与他交换书籍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情。
但是刚刚下学时顾文承走的实在是太快了,明日他要随母亲启程去上京城给家中长辈过寿,这一来一回的得折腾不少日子,所以他还是说出了想要借阅交换书籍的话。
◇ 第89章碰瓷(小修)
顾文承到了东林书院以后,第一件事并不是去学习,而是主动去了解东林书院。
他先去了解整个东林书院教师结构,弄清楚东林书院的师生构成,后面又去私底下了解和自己一个课室的所有同窗。
顾文承看着眼前神色有些报羞,且年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周平丰,嘴角慢慢勾起一个弧度。
他虽然没和周平丰说过几句话,但是二人的确的一个课室的同窗,而且顾文承还知道周平丰的父亲是府城提刑按察使司佥事,乃是正五品,主管刑狱之事。
顾文承自从踏入东林书院以后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东林书院不是宁隆县的私塾,也不是宁隆县的县学,他在这里不能只知道埋头读书,他需要结交同龄人。
而眼下,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周平丰也是第一次面对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同窗开口借书,他心里其实还是有几分忐忑的。
周平丰的母亲是续弦,他上面有两个同父异母的文采出众的哥哥,下面又年纪小小极为聪慧的小弟,他夹在中间其实并不太受重视。
他的算经一向不好,前几天他突然发现自己这位同窗在算经上十分优秀,又发现对方有做笔记的习惯,他这才贸然过来开口。
顾文承道:“好啊,平丰兄文采极好,做的诗文灵气十足又构思精妙,在下早就想要请教平丰兄了。”
周平丰没想到顾文承这么爽快就答应了。
他脸上露出一个笑,从怀里掏出一本书,“那咱们二人也算是心有灵犀了。这本诗集上有不少我做的注解,还希望对文承兄有帮助。”
姜余抱着书箱,顾文承从里面拿出那本《周髀算经》。
“这上面也有我做的注解,希望平丰兄不要嫌弃才是。”
二人交换了书籍,彼此都很满意。
顾文承介绍道:“这是我夫郎姜余。”
“小余,这是我的同窗,周兄。”
周平丰:啊?夫郎!
姜余看向眼前这个青年,笑着打招呼,“周公子。”
周平丰立马控制自己脸上的表情,朝姜余拱手,一时间竟不知道如何称呼。
顾文承道:“雪天路滑,改天我们夫夫二人再请周兄坐下喝茶说话。”
周平丰立马会意,“在下告辞,天寒地冻,还望顾兄回家路上也当心些。”
看着顾文承和姜余的背影,一阵冷风吹过周平丰打了个冷颤。
周平丰发现顾文承这人还是挺有意思的,虽是农家子出身,但是待人接物却很有分寸,而且对方刚刚在介绍夫郎时那种坦然的眼神。
周平丰突然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突然轻笑一声,看向身边的小厮。
“咱们回去吧。”
…
顾文承带着姜余往回家的方向走,姜余明显察觉到顾文承心情不错。
姜余道:“刚刚那人和文承哥很熟吗?”
顾文承摇了摇头,“只是同窗而已,他的诗文做的不错。”
姜余点了点头,懂了顾文承的意思。现在顾文承和周平丰交换彼此注释的书籍,对顾文承也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