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一天夜里,姜余突然从睡梦中惊醒,紧接着他听到外面传来一声惊雷。
姜余衣裳也没披,直接跑到了堂屋,打开屋门一股冷风扑面。
姜余打了一个寒颤,发现外面不知何时竟然下起来雨。
都说春雨贵如油,可是对于如今会试的学子来说,这场雨可真的要命的。
此时在号舍中的顾文承也被惊雷吵醒,他伸了伸有些发麻的腿,换了一个姿势,因为他个子高,床有些短,他必须得蜷缩着才能躺下,这也导致他睡的极其不舒服。
刚刚那声惊雷响的突兀,顾文承隐隐听着周围有动静,心想估计这场雨惊醒了不少学子。
他起身抬头看着头上的那一小片小窗户,窗户关的很紧实,没有漏雨。
他又把号舍里的小炉子点燃,往里面丢了一块红糖姜块。
下雨就会降温,尤其是如今的天气,一冷一热的最容易生病,还是得喝些红糖姜水驱驱寒气。
等水煮开,顾文承把水盛出来,等温度刚好可以入口的时候,他直接把红糖姜水一口闷。
辛辣的姜味充斥口腔,幸好有红糖的甜味在里面中和,否则这东西是万万喝不下去的。
等出了些汗,顾文承此时也不困了,开始继续写题。
面前的这道题只有一句话““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顾文承微微一愣,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在问古代的财务管理方式与现代各国的预算和决算制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而顾文承今日上午写的一道经议问的是“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说的是社会物物交换活动的兴起。
顾文承又联想到陛下曾设四译馆的是,顿时心中一阵了悟。
看来当今天子确实想开海运,或许也并不是一下就开海运,至少是有增设港口的想法。
而他恰好之前和老师也谈论过这种类似的问题,顾文承心里安稳了不少。
紧接着,顾文承发现下一道题竟然是关于治水的题目,题目开篇写到治水必躬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
顾文承打定主意先写这一篇治水的文章,他研磨提笔,然后郑重的在宣纸上落笔。
‘夫水利者,乃国家之大事,民生之根本。自古以来……’
雨声渐渐停止,渐渐有一丝亮光从窗户中透过来。
号房里烛台上三根蜡烛即将燃烧殆尽,顾文承放下笔,因为篇幅太长号房的矮桌上铺不开宣纸,再加上墨水需要干透,所以长长宣纸整条垂在地上。
等墨水干透,顾文承收好宣纸,伸了个懒腰,躺去床上闭上懒腰开始休息。
…
姜余觉得这九天过得实在是太漫长了。
考完的那天,姜余趁着天还不亮早早就站在了考院外面等顾文承出来。
铛铛铛…
三声锣鼓,惊起树上的飞鸟,同时让姜余精神一震,他跟着人群开始往里面挤。
考院的门被推开,陆陆续续的考生开始往外走,其中有朱颜绿鬓的青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们有些人神色平淡,有些人面露喜色,有人跪地痛哭。
姜余在被群人挤的东倒西歪,终于看见了顾文承。
顾文承站在人群里对着姜余笑,他脸色苍白,看上去瘦了不少,就连身上的长衫都好似变得空荡了些。
姜余鼻尖泛酸,眼眶发热,他穿过拥挤的人群坚定的朝顾文承的方向走过去。
顾文承看着小余,声音有些哑,“瘦了?”
姜余瘪瘪嘴,道:“你才是真的瘦了。”
说着就要去搀扶顾文承,顾文承道:“我身上脏……”
“我不怕。”姜余接过顾文承手中的篮子,把他的手臂挂在自己肩上,扶着顾文承往外走。
“不脏!”
此时江良和引泉也发现了顾文承,他们两个人连忙走过来。
“老爷没事吧。”
“老爷,东家请了大夫在小院候着,老爷回家先让大夫把脉瞧瞧。”
…
几个人很快回到了小院,早就在小院等候大夫给顾文承把了把脉。
大夫摸着胡子道:“顾老爷身强体健,没什么大碍,只是这些日子过于劳累了,多养几天就行了。”
姜余道谢,“多谢大夫。”
马嫂子提前温好了热水,顾文承开始洗漱洗澡,换了身干净的衣服躺下,等姜余手里端着鸡汤返回卧房的时候,就发现顾文承早就睡熟了。
姜余把鸡汤放在一边,坐在架子床边缘,给顾文承掖了掖被角。
心想科举考试真不是人干的事,刚刚他在考院门口,见不少学子都是被背着回去的,希望文承哥能一次过,以后千万不要再受这种罪了。
顾文承直接昏睡了一天一夜,等他再次醒过来的时候就发现外面天光大亮。
而姜余正坐在卧房窗前的软塌上打瞌睡,阳光透过窗户入金线般洒落在他身上,抚摸着他的肌肤,带来那独一无二的暖意。
顾文承走了过去,见姜余脑袋一点一点的可爱极了。
他蹲下看向姜余的脸,就看见了姜余再次瘦削下去的下巴,他心里涌现一股疼惜。
怎么就照顾不好自己呢?这才几天,怎么前两年在府城养的肉这么快就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