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小吏这一番话下来,一旁的管事和乡绅都有些懵。
王清廉先是闭了闭眼睛,道:“多谢知州大人好意,这人参我就收下了。州同大人让你拿过来的军户卷宗我会尽快整理出来,至于前年粮仓登记的账本,得让我好好找找。毕竟上任知州大人他……”
王清廉说着苦笑一声,“我相信知州大人会理解我的。”
王清廉道潜台词就是前年粮仓的账本找不到,上任知州大人就是因为私自“平账”被罢官砍头的,所以即便是账目能找出来,那账不准确。
小吏笑着点头,“属下明白了,我家大人其实心里有数,找出来不过是为了面上好看罢了。”大家都知道前年的账本保假,但是那你也得找出来,因为要应付上面检查必须用。
王清廉脸上表情一僵,点头,“我明白知州大人的意思了。”
小吏神色恭敬的道:“王大人好好保佑身子,那小的就先告退了。”
王大人微微抬手,“去吧。”
小吏和身后的侍从离开,唯独在房间正中间留下两箱子卷宗。
此时房间中的气氛压抑的骇人,一旁的乡绅和管事见王大人脸色难看,顿时大气都不敢出。
良久之后,王清廉大人一把抄起桌角上刚送来的参盒,直接扔了出去,木盒与地板接触发出巨大的声响。
“我养你妈个头!”
…
建布坊的速度要比姜余想的要快不少。
两个月后,姜余亲眼看见了传闻中的水力大纺车,他直接就被实物给惊住了。
水力大纺车是利用水力驱动纺车,用水流带动转轮进行转动,完成纺线过程,节省大量人力。
一旁的工匠道:“这种水力大纺车其上有32个锭,每天可纺麻纱100余斤,速度是脚踏三锭坊车的三十多倍。”
姜余转头问:“这种纺车可不可以用来纺棉线吗?”
工匠摇头:“不行,棉花太软,水力大纺车力气大,若要纺棉,则太容易断裂,所以无法纺棉花。”
姜余只是点点头,却并没有灰心,要知道这东西纺麻纱已经够厉害了。
“好,明天就开工。”
…
从前段时间,姜氏布坊就一直在大量的收购棉花和黄麻。
其中有不少人偷偷抬价卖给姜氏布坊,可那姜氏布坊就如同没有发现似的照常大量收购。
甚至有一种,你们有多少,我就能收多少的样子。这让禹州不少商户私底下偷偷琢磨情况不对劲。
他们知道姜氏布坊就是做布的,可是即便是做布,也不用这么多棉花和黄麻啊。
又一个月后,姜余看向顾文承,“文承哥,我想要跟着商队出去卖货。”
姜余表情十分认真:“这是咱们布坊做出来的第一批布,布坊的生意需要一场‘开门红’作为大家继续干下去的动力,所以我必须要跟着去。”
【📢作者有话说】
水力大纺车的记载出自王祯《农书》。
说实话要不是作者写文需要就去查了一下,作者还真不知道咱们古代有这么厉害的纺织车,果然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
◇ 第141章银子花的真值(捉虫)
其实顾文承私心是不太想让姜余出去走镖的,因为外面实在是太危险了。
这个时代的医疗卫生不发达,一场小小的风寒感冒就能要了一个人的命。
还有一点就是外面的治安不好,路上有山匪贼寇时常出没谋财害命,地方有豪强乡绅与官员相互勾结,出门做生意总有各式各样的危险。
顾文承叹了一口气,“你知道我舍不得。”
姜余笑了笑,“我也知道文承哥舍不得,可是禹州实在穷苦,再加上一任知州不作为,把自己当成一方土皇帝为非作歹,如今除了禹州本地几家商户有商队,外头的商队根本就不来禹州。咱们想要把大量的布匹卖出去,单单依靠本地的几家商户完全不行,咱们必须得拥有属于咱们自己的商队。”
顾文承看着姜余认真的眼睛,最终还是同意了。
“你想出去,必须多招些人手,进行统一训练一段时间后才可以出去。禹州有一部分军户,或许可以招那些人。”
看着姜余脸上控制不住的笑容,顾文承忍不住继续叮嘱几句,“一定要做好准备才能出发。”
姜余用力点头,“我知道了。”
晚上,顾文承坐在书桌前开始给江右府的刘知州写信。
“平仪启
近追大旆,久侍绪言,相辞良久,伏惟企恋。久不通函,至以为念,今路修安……”
顾文承在信上说自己上次和知府刘大人说的修水泥路计划很成功,且也如计划那般,地方上不少豪强都又出银来资助修缮。
两个月过去已经修了一段水泥路,如今他特此邀请刘大人过来禹州看一看,若是刘大人觉得可以,他想着可以把水泥路修过禹州地界,直接通往江右府城门口。
写好信之后,顾文承用蜡油把信纸封好,等明天让人把信送送往府城。
…
第二日,果然姜余手底下的商队开始招人了,不仅如此,一支别样的队伍也悄然开始出现在禹州村镇的大街小巷。
这支队伍推着车,走在村子里吆喝这要收棉花。
“收棉花喽~收羊毛~,粮食换黄麻喽~”
一个妇人站在门口听了听,等小贩走到她跟前,妇人把小贩叫住,“你刚刚说什么,粮食换黄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