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给古人直播日常> 给古人直播日常 第123节

给古人直播日常 第123节

  [你们不会放弃边城吧?你们可是边军,可不能弃城而逃!]
  [对啊,不是我们克扣的粮饷,要是边城失守,我们就倒大霉了。]
  [陛下为什么不给边军发饷啊,咱们国库这么缺银子吗?]
  [小声说一句:国库缺银子,内库不缺,咱们陛下,敛财是一把好手。]
  [何人诽谤陛下!]
  [有银子就成,赶紧给边军发饷啊,回头那些戎人打进来,他们没粮没饷,真跑了怎么办?]
  [对啊,我都替陛下着急,这天下都是他的,自家地盘都不守一守的吗?]
  [天女教教主:陛下买点儿赎罪券吧。]
  [……呃,这个话怎么听着有点怪怪的。]
  ……
  赵耀一边跟薛皎等人聊天,一边和水泥,他越和越上手,本来也不是特别难,跟和面一样,哪个少了加哪个就行,那个比例不是非要精准到小数点,有个差不多就可以了。
  新学了一门技能,赵耀比较上头,埋头和水泥。
  和好一堆后,周循说:“可以了。”
  赵耀:“没事,我不累,还能干。”
  一堆和好再来一堆,大冬天的,累出一脑门的汗。
  周循估摸了一下,迟疑道:“可能用不到这么多。”
  赵耀擦了擦汗,兴冲冲道:“没事,我多和点儿,放着备用。”
  周循:“但是——”
  “你个龟儿子!”赵大叔从屋里冲出来,看见一堆又一堆和好的水泥砂浆,眼前一黑,“你和这么多水泥砂浆干啥?今天用得完吗?”
  又挨骂,又骂他!
  赵耀委屈巴巴:“水泥不会过期吧。”
  他多干点儿活还不好吗?
  周循慢条斯理把剩下的话说完:“活好的水泥砂浆十来个小时之后就不能用了。”
  赵耀裂开了,他环视一圈,这么多水泥,今天盘炕才刚起了个头,大概率用不完……
  “要不,咱们熬个夜,加个班?”赵耀想办法弥补。
  “加你个头。”赵大叔看见儿子就来气,“大过年的,晚上零下几度,谁跟你搁儿这熬夜盘炕,你给人三倍工资吗?”
  赵耀被训得脖子都短了一截,缩着脑袋不敢吱声。
  赵大叔训完儿子,还是得给他擦屁股,抄起铲子往水泥砂浆里加干砂灰,一边加一边搅。
  薛皎问姐夫:“这是做什么?还能复原吗?”
  周循回:“延长凝结时间,明天再加点儿水泥和水,还能用。”
  薛皎叹服,所以化学知识,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得到,她当初还蛮喜欢做化学实验的,就是物理实在不行,每次算各种速度、力都很痛苦,比算数学题还痛苦,要不然可能就选理科了。
  薛皎对土炕有点儿兴趣,她同桌方图南回东北老家过年了,家里就是用了好些年的老土炕。
  她凑过去问赵大叔:“赵大叔您好,刚才赵哥跟我们说您盘过土炕,土炕跟现在盘的炕有区别吗?”
  对着别人家小姑娘,赵大叔语气温柔了何止一点儿:“没啥大区别,现在这种新炕方便,更耐用,不过也有些人啊,就喜欢那种老土炕,不爱这新式儿的。”
  薛皎好奇:“真的一点儿水泥、砖块都不用吗?”
  “不用。”赵大叔说:“自己挖土,得是那种黄粘土,越烧越结实,那炕脚,哦,就是炕砖,也自个儿做,自己弄木头搞个砖模子,往里头填泥,填满喽,脱了模子的炕脚放外头晾着,晾干了就是炕砖,好用着呢。”
  薛皎听得有趣,赵耀忍不住插话:“我就说这个老式炕比新式的有意思,拍视频——”
  “有意思你个头。”赵大叔转脸对上自家儿子就成了豌豆射手,每分每秒都在喷射子弹,“这大冬天的,搞不好还要下雪,那炕砖泥模子,你打算晾到明年?整好,人家徐家的亲家也别走了,住到春天差不多能用上你们盘的炕。”
  到春天才能盘好是夸张了,但赵耀一样被喷了个狗血淋头,再不敢多说一句。
  赵大叔骂完儿子,神清气爽,把多余的水泥砂浆弄一弄,然后招呼周循去看锅台设计,薛皎和姐姐赶紧也跟过去。
  炕房旁边一般都是厨房,锅台烧火鼓风,柴火、煤炭的热量到达炕道,达到取暖的目的。
  这个设计有一个好处就是,做饭也是要烧火的,冬天热水用量也大,不用电的情况下,灶台可以一直有热锅热水,不管是做饭还是用热水,都很方便。
  薛皎听赵大叔和姐夫讨论,觉得搞出这种设计的人实在聪明,早先用电可没那么方便,大家更多的还是用柴火、炭。
  就是现在,薛皎爷奶家里每年冬天都要备上几百斤的炭,比如烤火房那个烤火炉,好用是好用,也能烧柴火,但柴火毕竟烟大,有烟囱也不是完全不漏一点烟。
  薛皎听大伯母跟她妈抱怨过,说爷爷奶奶单独在家的时候,就是烧柴火,家里那么多炭,不用,非得省到儿孙回来了再用,省这一点做什么。
  但老人有时候就是很固执,不听劝,嘴上答应了,回头还是照做,没办法。
  徐家幸亏这是个老房子,可以随意改动,因为他们家厨房根本不在这边,这一片连着的几个房子都是卧室,厨房在另一头。
  现在是计划把炕房隔壁的小卧室改成个厨房,哪怕不做饭,烧个热水什么的,用来当洗澡间也好。
  老房子盖得比较早,设计的不好,卫生间离卧室远,隔了个院子,冬天洗个澡非得洗完再把衣服全都穿好,穿过院子回到卧室。
  现在这么一弄,住起来就比较舒服了。
  锅台也不是随便弄的,赵大叔有经验,这不是专门用来做饭的灶台,要烧炕,一个鼓风口不够,得两个。
  周循一边听他讲,一边问上两句,在图纸上添上几笔。
  然后两人又绕去炕屋,再次讨论总结了一遍炕屋的设计,包括炕道、烟道,他都画了图,顺手标了尺寸。
  等他画完,赵大叔拿过来看了一会儿,笑着称赞:“厉害,不愧是专业的,这图画得真好,我都看得懂。”
  周循微微一笑,搞设计的经常对接各种甲方,他再清楚不过,你的图画得再好,人家甲方看不懂,就有可能被毙掉,专业的图纸给专业人看就好。
  [快!快,有人临摹下来了吗?]
  [赛诸葛:。]
  [逢考必过:赵大叔怎么不多看一会儿啊!我才照着画了炕道的一小半。]
  [天女娘娘的狗:嘿嘿,我从烟道开始摹的。]
  [赛诸葛:巧了,我也是。]
  [收题的,收题的你们一定会出火炕设计图册的对吗?告诉我,你们会出的。]
  [四方书坊收题人:收题,以及诸位摹的图卖吗?价格好商量。]
  [家财万贯:对,四方书坊有钱,他们卖书卖发了。]
  [山野客:听说四方书坊有出版月刊的打算?]
  [月刊?什么月刊?]
  [天命在我:我也听说了,似乎是“丰朝大事记”“天幕热闻”之类的。]
  [哦哦,就跟天人那什么报纸一样,可人家的报纸不是一天一发吗?]
  [没天人那么好的印刷技术,也没他们那么好的交通,月刊、半月刊正合适。]
  [这个好,出了我买。]
  [我也愿意买,不能经常看天幕,时常错过要闻。]
  [孙粲:之前的热闻会补发吗?]
  [你没死啊?]
  [孙粲:我为何会死?]
  [实名上网,你就不怕有人找来?]
  [孙粲:我、我也没说什么不该说的吧。]
  [真想带自个儿名字,不如学学那个‘二丫’,天底下叫二丫的多了去了,料想陛下想找人也难。]
  [二丫一口两个饼:谁叫我?]
  [不是,你怎么能指名道姓说是陛下,我们陛下明明一句话都没说过,你们怎么老提他,陛下太冤枉了,是吧陛下?]
  [猛踹瘸子的好腿:6。]
  ……
  设计图定下来,这人热血上头的年轻人们一点儿不拖延,上手开始干。
  先砌锅台,赵大叔没敢上手,不是怕自己做坏了,是怕自己一眼没盯着,这群年轻人给做坏了,跟他傻儿子混一块儿的,能聪明到哪去呢?到时候还要扒了重建,浪费时间事小,传出去让人听到,笑话他怎么办。
  赵大叔和周循就是两个指挥,徐明志、赵耀这些年轻人是负责干活的小兵,好在有人看着,他们照着吩咐干活没什么问题,人多力量大,没多久就把锅台砌好了。
  “怎么样?”
  一群年轻人个个弄得花猫似的,身上衣服也脏兮兮的,看着砌好的锅台,成就感十足,纷纷掏出手机来拍。
  拍完了又去看专门负责录视频的同伴拍的视频,吵吵闹闹的,这个嫌弃把自己拍得不好,屁股撅太高,那个嫌弃把自己拍得太胖,但只有这一份视频,最终还是决定发出去。
  “接下来干啥?盘炕?”
  “终于要盘炕了,激动,我还以为只盘个炕,哪晓得还要盖厨房。”
  “你在说什么鬼话,修个灶台罢了,真盖厨房,得盖到什么时候。”
  赵耀一脸兴奋:“爸,我现在是不是能去和水泥了?”
  水泥都用光了,他就说他多和一点没问题的。
  赵大叔面无表情:“去吧,多和点儿。”
  赵耀乐颠颠跑出去,刚拿起铲子,看见薛皎三人走出来,随口问道:“你们怎么出来了,外头刮风,冷。”
  冯飒:“天黑了。”
  薛皎:“我们回家吃饭。”
  周循:“都收工了。”
  赵耀后知后觉,院子里的大灯泡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难怪他说怪亮堂的。
  此时屋里的其他人也鱼贯而出,看见赵耀拿个铲子还准备和水泥,都笑了起来。
  赵耀尴尬地放下铲子,蹭到他爸身边,幽怨地看着他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