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大爷打量中年男人几眼,仿佛疑惑他穿着如此体面,怎的连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不清楚。但他依旧回道:“还能有谁,自然是这里的乡守谭同潭大人。”
  “可是据我所知,锦田乡并没有粮仓储粮,不知谭大人他从哪里弄的粮呢?”
  这时旁边的一个看起来年逾五十,头上裹着破布巾的妇人,看了两人一眼:“谭大人心好,这是潭大人和乡里的大户,就是那些有钱人家借的,等以后朝廷的官粮到了就再还给他们。”
  “如此看来,谭大人在此地的威望尚可?”
  听到这话,老人和妇人似乎都很惊奇:“你一看就是外地来的吧,潭大人就是这里的天。”“没有潭大人,他们锦田乡早不知被祸害成什么样了?”
  “他们锦田乡,难道老伯老妇您二位不是这里的人?”
  “当然不是,锦田乡没有几个难民,我们都是在别的地方过来的,最北边儿的番禺县你知道不?”
  “知道,听说灾情很严重,近来还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
  “可别说了,那病吓人嘞,虫子钻进你肚子里吸血,活活把血吸干了人才死,遭罪啊。”
  衙门里,潭同正在看着手里的一封信,奇的是,这信是丰德县驻扎的将军鲍信所写,信上说朝廷已经派下钦差来丰德县巡查。丰德县若后续灾情严重,可向朝廷争取派来赈灾粮。虽不知鲍信送信所为如何,但这消息还是让潭同精神一振。如若朝廷真能派下钦差,那锦田乡,包括整个丰德县的百姓就都有救了。如此,他应该立马联系钦差,将当地的真实情况告知与他,让他不要被徐中天诓骗。正当此时,底下人匆匆来报:老爷,门外有人找您。
  大盛朝曾有规矩,地方官每三年就要进京述职一次,吏部会根据政绩考虑升降调用事宜。潭同乡守之位做了十余年,进京几次,对京城的官员还算有几分面熟。是以,当他第一眼看到被底下人引进门的中年男子时不由惊奇出声:“盛大人?您莫不是是盛正清盛大人?!”
  中年男人点头应下:“正是在下。”
  “可算把您盼来了。”
  “锦田有救了。”
  *
  午时过去,太阳向西偏斜,日暮慢慢降临。这时候,休憩结束,村里各户人家出来串门拉话了。
  黑山村人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妇人和小哥多是聊天儿唠家常或者做做针线活儿。男人们的活动相对丰富。他们或是喝酒划拳,或是聚在一起打纸牌。纸牌是村里最风靡的活动。村里有几家专门组织这个,他们那儿已然成了村里的牌室,愿意玩儿的或者愿意站在旁边儿看的,每到过年正月里,都会凑在一屋,好几十人热闹得很。
  秦锋和柳柏也醒了,两人没什么串门拉家常的想法,也不玩纸牌。正好得闲,你侬我侬好生腻歪,但敲门声响起,有人来找他们走动了。
  先是白盛和他媳妇儿串门儿,给秦小满带了些豆腐干,又有韧劲儿嚼着又香,说是自家做的,小孩子尤其爱吃,让他们也尝尝。然后是赵前,竟然给他们送来一整个猪头:“我二爷爷家杀猪给送过来的,我娘和我媳妇都觉得处理不好,怕在自己手里白瞎了,柏哥儿手艺好,这东西到你手里不浪费。”再然后是陈阿嬷,带了她儿子孝敬给她的一块儿布,说是她年纪大了穿着太鲜亮,让柳柏拿回去做衣裳。
  陈阿嬷一走,秦宝山又过来溜达,递给秦锋一些香纸嘱咐秦锋:“不要忘了年后去给你爹娘和爷爷奶奶上香,上完香去其他叔叔姑姑那里走动走动,你现在已经自个儿成家立户了。”秦锋点头应下。
  已经戌时了(晚上七点到九点)。
  秦锋和柳柏将秦宝山送走,想着这回应该不会有人再来,转头却看见吴奶奶和苗姐儿。她们拿的东西更多,吴奶奶左手挎冒尖一篮子腊肠,右手挎一筐咸鸭蛋。苗姐儿怀里抱着一个大坛子,说是吴奶奶做的大酱。虽然不值钱但是味道好,柳柏爱吃新鲜菜,做蘸酱吃正好嘞。秦锋接过东西说一连串感谢祝福新年快乐的好话,还在仓房里扒拉出些东西回礼。下午过来的几波人他都是这么招待的,但是柳柏,像个小木偶,跟在秦锋身边做微笑的小摆件儿。因为他脑袋已经懵了,这一下午一波又一波的人,送这送那,说一箩筐又一箩筐喜庆的好话,他哪见过这场面,就是想也没敢想过,简直受宠若惊了。
  将人送走,秦锋揽住柳柏肩膀,笑得一脸嘚瑟:“你看咱这日子,是不是越来越好?咱现在啊,在村里的地位不一样了,好多人想着咱们。”他说完,本以为柳柏会像往常一样,怼他一句或者给他一下,没想到柳柏竟是点点头:“真的不一样了。”
  秦锋觉得稀奇,有趣的不行,他圈着柳柏的腰晃了晃柳柏:“这日子好呀,往后咱的日子还会越来越好。”
  “没错。”
  秦锋心情越发飘忽:“走,相公带你也出去转转,咱也去串串门儿?”
  柳柏点头,秦锋牵起他,十指相扣,小两口出门溜达。
  这时候的黑山村夜里不像往常那么黑,因为路上有人撒了火点儿。
  火点儿就是用一些破布,抹上煤油点着了扔在路边照亮儿。村里相传的说法是,这样能驱赶邪祟,和放鞭炮的道理差不多。今年黑山村地上的火点儿比往年更多,因为老赵村长特意划拨了一笔村费。这天晚上不仅放火点儿,家家户户还要点一晚上的煤油灯,寓意日子敞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