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第170章 我未摘月,月亮却奔我而来(15)
  过了好几个月的早起生活,国子监的这学期终于结束,冬假也随之来临,要开始准备过年的事宜了。
  因为过年,秋鹤原作为礼部尚书很忙,很少回家,有的时候就住在礼部了。
  这段时间袁琼师便经常到儿子的小院去吃饭。
  因为家里人丁不太多,秋南亭也帮着母亲准备府中过年的事宜,他们府上的许多事情都是亲自参与布置。
  袁琼师带着秋南亭一起准备年货。李津则陪在一旁,帮他们上街采买,担任“壮丁”一职。
  不过最初袁琼师来到小院时,发现院中竟然多了几位夫子,之所以说是几个,就是因为每次来的时候夫子的面孔都不尽相同。
  夫子给二人讲些经文,讲完便给秋南亭讲些科举技巧,李津便在旁边给人沏茶。
  说到沏茶,李津如今沏茶的技术较之秋南亭也不相上下了,除了姿态略有些散漫,该有的步骤一个不缺。
  某日,袁琼师正好碰见一位新来的夫子,夫子礼貌地向她打了招呼,随后便继续讲课。
  袁琼师见状,心中暗叹,知道这些都是康王派来帮助儿子的老师,便没有多问。
  偶尔间,她与李津在一旁闲聊,不过李津面对秋南亭以外的人,话不太多,一般是袁琼师会说一些秋南亭小时候的事,或者跟他说些秋南亭与李洮和许阎鸿他们发生的有意思的事。
  李津听倒是听得津津有味的。
  随着新年的临近,院子里的气氛愈发温暖。
  窗外,初冬的阳光透过树梢洒落在雪地上,映出斑驳的光影,院子里的植物在寒风中静默,人气儿却越来越足。
  街上愈发的热闹,都在提醒着人们,岁月流转,新的一年即将来临。
  腊月二十五那天,下了场鹅毛大雪,天地之间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积雪如棉絮般压在房顶上,树枝上,甚至连小院的围墙上都厚厚地积了一层。所幸这场巨大的雪并未压塌任何建筑,屋檐下的冰柱静静垂挂,反射着阳光,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接下来的几天,细雪不断飘落,覆盖了已经积累的厚雪,出行变得颇为艰难。
  本来袁琼师是想带秋南亭去其他熟识的人府上走动走动的,但这天气不太好出门不说,把李津一人留在秋府也挺怪的。
  到了二十九那天,袁琼师关切地问秋南亭:“要不要把李津送回康王府?他们自已家里还得过年呢。”
  秋南亭心里明白,李津肯定不愿意离开,自已也不太想在这个团圆的节日与他分开。
  不过他还是跟他娘说他去问问。
  果不其然,李津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甚至还说出了,很喜欢秋府,已经把袁夫人当亲娘了这样的话来。
  这句话让袁琼师一时间哑口无言,心中感慨。
  李津无母,康王虽然将他寄养在康王妃身边,但是只是为了给他一个嫡子身份,他都这么大了,康王妃平日里也不过问他。
  康王对他的关心,比康王妃这个后妈多多了。
  当然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康王妃跟康王的关系也一般,毕竟康王妃生不出儿子来,这里给个现成的,其实也挺看不起她的。
  而且在袁琼师眼中,李津爱跟自已的儿子玩,多半都是因为有些缺爱,而秋南亭性子软软的,向他索要一些关注,便很轻易就得到了。
  李津在秋府的日子虽然短暂,却因秋南亭而感到如家一般的温馨。
  袁琼师顿时不再提起送李津回去的事。
  她暗自决定,所以要是康王不来要人,袁琼师便打算让李津就在秋府过年了。
  随着年关的临近,小院子里洋溢着过年的气氛,准备年货,打扫院落,挂上红灯笼,贴上春联。
  大年三十,连着下了好几日的雪,京城外的景象逐渐凄凉起来。难民在城门口聚集,周围一些平民的房屋因积雪过重而坍塌,导致许多人无家可归。
  皇帝听闻,毫不犹豫地下令,派康王前去处理这烂摊子。
  三十晚上,皇帝甚至还在宫中设宴款待大臣们,而偏偏把康王留在外面。
  朝臣们私下窃窃私语,纷纷猜测皇帝这是在借机收拾这个不省心的弟弟,也算是给他积点德。
  此时,秋鹤原正在皇宫赴宴,秋府里则只剩下袁琼师、秋南亭和李津三人。
  袁琼师早有预料,每年三十皇帝都会宴请大臣,秋鹤原会晚些时候回来,届时一家人将一起吃宵夜、守岁。
  今年多了李津,年夜饭稍显丰盛,然而尚书之家向来谨慎,未敢铺张浪费,也只是比昨年多了三个肉菜。
  小院里挂上了红灯笼,映照出温暖的光芒。圆桌上,袁琼师亲自下厨,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火炉边炭火正旺,散发出阵阵暖意,侍女们在旁侍候,时不时为他们添茶倒水。
  袁琼师精心准备的菜肴中,最令秋南亭心动的就是那道酥合丸。
  看到这道熟悉的美食,秋南亭心中不禁涌起复杂的情绪。
  李津却径直伸手夹了一个放入他的碗中。
  袁琼师见状,微微一抬眉,似乎在提醒秋南亭,要他也给李津夹一个。
  秋南亭只得伸手,夹了一个酥合丸放入李津的碗中。
  李津见状,嘴角扬起一抹笑意,毫不客气地将其放入嘴里咀嚼,直到全都咽下去,才道:“嗯,好吃,比我做得好吃太多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