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秋南亭排名第五十九,坐在中前排的位子,正好能清晰地看到龙椅的位置。
直到坐在了殿内按排定好的座位上,秋南亭才终于松了口气。他轻轻抚了抚衣袖,低头摸了摸桌案上准备好的文房四宝,想起兵荒马乱的一早上。
天还未亮,秋南亭他便是被一股粥香唤醒。李津亲手煮的粥已经端到了桌上。熬得浓稠,米粒绵软,还加了些山药和红枣。
李津一丝不苟,完全未假他人之手,从煮粥到端碗都亲自来做,萦丝和飞絮也是在灶房里守了一宿,生怕有人进来做点手脚。
用过早膳,李津带着秋南亭出门,秋鹤原和袁琼师来给他送别,送到门口时,几乎全府上下都来了,也不说话,就默默站在门口用鼓励的眼神看他。
搞得本来没那么紧张的秋南亭心脏都有点受不了。
门口李洮早就等着他了,秋南亭与李津、李洮一同上了瑞王府的马车,两个世子为他保驾护航,准备前往宫中。
然而,京城的街道早已人声鼎沸,沿途状况不断。马车刚出巷口,便遇上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站在路中央,佝偻着身子拦住去路。驾车的车夫连声劝解,老头却是一副耳背模样,拄着拐杖一点点儿走着。
好不容易绕了过去,前面不远处又有个少女跪在路旁,哭诉着卖身葬父。她衣衫褴褛,哭声凄切,看见马车过来就想往上扑,引得不少行人围观,路顿时又被堵得水泄不通。
一路上纷扰不断,李津脸色越来越难看,终于忍无可忍,直接坐到车辕前,冷冷扫视周围,眉头紧蹙,带着压抑的怒意。
李津的气场瞬间震慑住了周围的行人,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威压,让那些想靠近的人不由得退开几步。周围有眼力见的百姓见状,纷纷让出一条道来,马车这才顺畅地继续前行。
入宫时,李津与李洮作为皇家子弟一同陪同秋南亭。而在秋南亭身侧,随行的侍卫也是许阎鸿特意安排的,负责为他盯紧周围的一切,确保秋南亭在前往大殿的路上不受干扰。
送到大殿门口,李津跟李洮才止步。
殿内肃静庄严,巨大的柱廊矗立在大殿四周,学子们落座时,心情随着这肃穆的气氛愈发凝重。
学子们安静地等候着,殿内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过了一会儿,钟鼓声响彻大殿,皇帝李源身穿黑金龙袍,头戴冠冕,在一众侍从的簇拥下缓缓步入大殿,步履沉稳,每一步都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李源在龙椅前站定,所有学子纷纷起身,跪伏于地,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殿内声浪回荡,显得庄重肃穆。皇帝李源声音低沉而明朗,带着温和之意,道:“平身。”
学子们一齐站起身来,心中的紧张稍稍缓解,头仍然是低着的,不敢直视天子面容。
李源目光柔和地扫视一圈,缓缓开口,夸奖道:“尔等皆是朝中栋梁,饱学之土,今日能至此,已是我王朝之幸。”话语间带着鼓励与欣赏,让原本紧张的学子们心中又安定了几分。
随即,李源宣布殿试题目。殿试题目制式固定,共分为四大部分:义理、史传、粮食储备、水旱灾害。
“第一题,论述义理之要,释仁义礼智信之本义。”李源停顿片刻,给学子们一些记题的时间,继续说道,“第二题,以史为鉴,探讨治国之道,论古往今来帝王兴衰之因果。”
接着,李源宣布了第三题:“谈粮食储备之策,如何稳妥应对灾荒,保障民生。”
前三题都属于传统的策问题,学子们听后纷纷点头,神色认真,心中默默构思。
而第四题则与今年的雪灾息息相关。
“第四题,年初雪灾,农业受损,朕问尔等,若遇如今境况,应如何预防与治理,安抚民生?”他目光微微扫过众人,等待他们在心中谋划对策。
宣布完题目后,殿内安静下来。考生们低头埋入案卷中,笔尖落下,沙沙作响,唯有微弱的写字声在空气中回荡。
此时殿内一片静谧,学子们全神贯注地书写,心思随着笔墨飞驰,心中皆想着如何才能答得恰当妥帖。
李源微微俯身,目光从高处扫过殿内的考生,一个个细细瞧过去。他心中对这些即将成为朝中之才的青年充满期待,同时也暗暗衡量着每个人的潜力。
他的目光偶尔停留在几个表现突出的学子身上,微微点头,一旁的随从考官们便循着他的视线猜测何人更得帝心。
秋南亭在前几道传统题目上几乎不假思索,手下笔尖飞舞,按照早已熟稔的框架,三两下便填满了几页答题纸。他的笔锋干练,答得流畅迅速,毫不拖泥带水。
当他提笔写到最后两道题目时,却停顿了一下,尤其是在涉及农业和灾害防治的题目上。秋南亭微微蹙眉,脑中不由得浮现出他与李津共同编撰的那本书。
书中记录了不少现代农业的知识,虽是出自异代,他却清楚地知道那些内容的价值和潜力。可这些内容若直接用在此时的答卷上,会不会太过前卫,引人惊诧?
他低头沉思片刻,咬了咬唇,目光渐渐坚定起来。
或许,这正是一个机会,一个让朝堂耳目一新的机会。即便无法完全实施,但总归能让皇帝对他的见解刮目相看。他决定在回答中加入一些基于现代农业知识的改进措施,带些化学与科学的影子,给皇帝一点小小的现代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