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师爷一甩衣袖,清了清嗓子:“方才陛下的手谕也给大伙儿瞧了,这位,正是陛下特意请来的农事奇才,他在翰林院中写了十多卷书,陛下都赞不绝口。他说有法子,那肯定就是有的。”
“说不上奇才,只是有些想法。”秋南亭谦虚点头,“只看大家信不信了。”
底下的人都还抓着瞎,完全不明白他到底想干嘛。
秋南亭跟李津对了个眼神,这位通判便被当做知州身边的左膀右臂使唤了,和侍从们从府里搬出来几箱子书来。
秋南亭从箱子里掏出一本。
“有没有又会种地又会识字的?”
第189章 我未摘月,月亮却奔我而来(34)
这一问读书和种地兼具的,底下的人又是一阵骚动。
洪州是鱼米之乡,大多数人以种田为生,也有供家里孩子上学读书的。但凡是送去读书的小孩,家里都不会再让下地了,一是本来小孩子就没田,二是省得耽误了读书。
也就只有些家中大人身体不好,或是家中较为困难的,曾读过书后又回去种地的。
这种人是极少的。
这时,人群中终于有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站了出来。他穿着一身洗得发黄发灰的布衣裳,举起来的手上满是常年劳作留下的粗茧。
秋南亭用鼓励的眼神示意他到自已身边来,他挠了挠头,三两步跨到府衙门口去,一个大汉子含着胸,显得有些拘谨:“大人,草民勉强能认几个字。”
“好!”秋南亭将手中的书递给汉子,“你翻开看看,这上面写的,正是关于种稻子的办法。你念出来试试,这些内容能不能明白?”
那汉子拿着书,对着底下磕磕巴巴念了几段,转过身看向秋南亭。
“大人,这些法子有些看得懂,有些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秋南亭点点头,又翻开书中几页,指着其中一段说道:“这里提到,在早稻播种前,如果能提前将田埂加固,同时保证灌溉水渠畅通,后续的水稻生长能更好,你觉得这个办法有没有道理?”
汉子一听,点点头:“这自然是有的,我们平时种稻子也讲究这水渠呢!只是官府没钱修,我们自已又只能弄个大概。”
底下百姓见那汉子与秋南亭对答,似乎也逐渐听出了些门道,不少人开始认真地看向他手中的书,有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甚至偷偷踮起脚,想要瞧清楚那书到底写了什么。
“你说有些看不懂,能具体说说哪里不明白吗?”
那汉子翻了几页,指着其中一段文字,挠了挠头,语气有些犹豫:“这里写着,晚稻收割后,还要继续种东西。大人,这不是把地种坏了吗?地种了一年,也该让它歇一歇吧?”
话音一落,底下百姓纷纷点头,但凡是个种地的都知道休耕的道理,土里能用的东西有限,一茬茬吸收了就得等恢复。
秋南亭听了,轻轻一笑,伸手翻到书中的某页,指着一幅插图说道:“你看,这里画的就是我建议种的东西。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那汉子凑近一看,皱着眉头盯了半晌,摇了摇头:“像是野花?”
秋南亭笑意更深,将书举起来转向人群:“像野花,但不是野花。有没有人认得它?”
人群安静了一瞬,随后有个细弱的声音从后排传来:“紫云英?这不是药材么?”
秋南亭目光一亮,抬头问道:“是哪位说的?”
说话的是一个挤在人群中的老头,见秋南亭问,犹豫着没有出声。这时,站在一旁的李津一直冷眼注视着人群,闻声后将视线扫向那老头,眉毛一立。
老头猝不及防对上李津的眼神,顿时一个哆嗦,畏畏缩缩地举起手:“是……是草民说的。”
李津闻言,眉毛微挑,懒洋洋地收回目光,侧头吩咐侍从:“请他上来。”
秋南亭瞧见老头的模样,回头小声对李津说:“你瞪人家做什么?吓着了。”
那老头被请到秋南亭身边,听见他这话,肩膀微微一缩,显然还对刚才的眼神心有余悸。他站定后,低着头恭敬地行礼:“大人……”
秋南亭摆摆手,语气柔和:“老人家,您是做什么的?怎么会认得紫云英呢?”
那老头抬头看了秋南亭一眼,犹豫了一下,答道:“草民是抓药的,认识些草药,所以才认得呐。”
“原来如此。”秋南亭点点头,回身又翻了几页书,将插图和文字一并指给老头看,“这紫云英确实是一味药材,但它也可以作为一种肥料来用。晚稻收割后,我们种它,不是为了收成,而是为了让地里恢复得更好。”
老头皱了皱眉,疑惑道:“大人,这草民就不懂了?”
秋南亭解释道:“紫云英的根系里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物质,可以让土壤更肥沃。种上一季紫云英,等它长成后翻入泥土里,不仅不会让地变坏,反而能让地养出更好的养分。下一年再种稻子,长得会更好。”
其实这紫云英是一种水田豆科绿肥作物,具有固氮能力,可固定空气中氮,活化土壤中的磷、钾,提高利用率,同时紫云英植株在腐解时,产生大量的氮素,维持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只是肯定不能跟这会儿的农民说什么氮不氮的,只好掰碎了讲解。
“另外,这紫云英连着种三五个年头,还能改良土壤的质地,比如咱们有的黏土田还有板结田,都能变得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