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祁祤问道:“是白玉城替淳于氏背下了恶果?”
祝鸿雁像是颇为无奈地点了点头,道:“仙门行事原则一向是不可过问凡尘之事,淳于皇室会有这样的下场是因果循环的结果,哪怕是大燕刚建国就覆灭也完全是顺应天理,这件事他本来是不该插手的。但是救命之恩不得不报是其次,重要的是这一战不管是对于仙门来说还是对凡尘来说都是元气大损,短时间内再经不住下一次战乱了,所以他就以个人的名义替淳于皇室承担下了这个后果,将诅咒全部引渡到了自己身上。”
祁祤不由得感叹道:“白玉城也是个心怀大义之人,凭一己之力成功为大燕争取了几十年的安稳。不过,淳于皇室的诅咒既然并非恶报,那是何故?”
祝鸿雁问道:“祤儿可还记得怨气都因何而来?”
祁祤道:“由天灾人祸造成损害。”
祝鸿雁又问:“因何缘故而产生的怨气最重?”
祁祤答道:“因人祸而死的生灵产生的怨气最重,其次才是天灾。”
祝鸿雁补充道:“人祸之中也分因果报应和飞来横祸,因无妄之灾而死的亡灵最为凶悍,多半都会成为怨灵,最是难处理,而因为战争无故受牵连致死的百姓就属于这一种。”
祝鸿雁端起面前的茶水小酌一口,接着道:“中原动荡了这么多年,邻国之间摩擦频繁,大小战事时常有之。只要有战争就避免不了有大量的人同时死去,受到牵连的百姓也不少,但大都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更多的还是在战争中正常死去的士兵,通常不会催生多少怨气,待战事平息以后要不了几年就自动散去了。但是像屠城这种惨无人道的事情先前从未有过,仙门没有任何处理这种规模的怨气的经验。”
祁祤听到这里已经大致明白了祝鸿雁想传达的意思,迟疑道:“莫非是怨气并没有被完全镇压下来?”
祝鸿雁点点头道:“三座城中死去全是受战事牵连的无辜百姓,枉死的亡魂怨念最是深重,当时很多修士几乎是以身殉阵才将怨气压了下来。但过去仙门从来没有处理过这种规模的怨气,所有人都以为表面上风平浪静就是镇压成功了,没想到数十万亡魂的怨气太过深重,在封印的强压之下反而纠结成了一股怨念,以诅咒的形式降临在了北燕皇室身上。”
祁祤惊道:“那白玉城岂不是相当于以一人之力承担数十万亡魂的怨气?!”
祝鸿雁沉声道:“他是在接受了诅咒之后才发现这并非是单纯的诅咒。”
祁祤忧心道:“要解开诅咒要么是除掉下咒的人,要么是以更强的术法破解,这种情况下诅咒根本就无法可解。”
祝鸿雁道:“没错,所以白玉城只能自己担着。但是怨念是以在屠城中枉死的那数十万怨魂为源头的,仅靠一人来承担,哪怕是真神下凡也不可能做得到。况且白玉城虽然厉害,但到底年轻,当时连化境的门槛都还没达到,他一个人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源源不断的侵蚀,没过多久就被怨气逼得差点入了魔,不得已只能回师门寻求帮助。”
第85章
听到此处祁祤已经基本猜到了祝鸿雁此次找他来的目的,犹豫了一下才道:“白玉城的师门……想必正是玄清山派吧。”
祝鸿雁见他的反应沉默了片刻,心里是万分沉痛。心想祤儿连三十都还不到,作为一个修士的生涯才刚刚开始就要让他来背负这样的担子,实在是太残酷了,他不愿意接受也是应该的。
况且自己当初虽然的确是为了寻找后继人才将有着渡灵体质的他收为徒弟,但是这十四年里他的悉心培养无一不是发自真心,自问待他不比待祝灵囿差分毫,他又何尝愿意将自己的弟子往火坑里推。
不想没过一会祁祤就接着问道:“此事后来如何了?”
祝鸿雁一愣,顿了一顿才继续说道:“由白玉城的师父玉眉真人出面,秘密将扶阳派和仓钧派的掌门都请了过来。但是如果真的有办法,当初在西部三城镇压怨气的时候就用上了。而且怨念虽是以屠城地的怨气为源头,却不像怨气那样可以轻松地转移封印到其他物件上。他们不仅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帮白玉城分摊压力,甚至还在尝试解咒的过程中发现屠城地的怨气大有将白玉城作为突破口冲破封印的趋势。”
“若是从源头来处理……”
祁祤思索道,话刚出口就想到西部三城的怨气能镇压住就已经是许多修士牺牲性命的结果了,不可能再将法阵打开,又默默闭上了嘴。
这样下去的结果要么是白玉城压制不住怨气,成为有史以来最强的魔,那会比将怨气全部放出来还要难对付,要么就是他在入魔之前自爆,诅咒再回到淳于氏一族。
若是运气好,新的统治阶层直接从旧时北燕的贵族中诞生,兴许还能兵不血刃地完成朝代更替。
若是运气不好,刚刚遭遇灭国的南越遗民奋起反抗要复国,就又是一场灾难。
如今元气大损的仙门已经没有余力再为战争做一次善后了,他们根本不敢去赌那个运气好的微乎其微的可能性。
祁祤问道:“那最后究竟是如何解决的?”
祝鸿雁道:“梅芳礼此人你应当知道,这场灾难的始作俑者。他在大战之际吸收了相当庞大的怨气变得空前强大,最后是因为肉体凡胎一时无法承载过量的怨气才被我们的修士打败。我们虽然常说成为邪修没有门槛,要成为强大的邪修却也不容易,因为怨气的攻击性过强,稍不注意就会反过来被怨气吞噬。正常人若是一次性吸收了那么庞大的怨气,早就压制不住入魔了,但是梅芳礼直到死都还保持着清醒的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