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清如是峨嵋弟子,常听灭绝嫉朝廷如仇之教诲,对他如此敬仰蒙古皇室之态不置可否,等那店伴走远了,才道:“唉,我也想去看看,却不是为着见甚么福气。”
忽听一个人在身后道:“想去便去罢。”
清如闻声偏头,便见周芷若一袭青衣,映在晨曦照下,像是有甚么从她鬓发洒将下来,似白露霜,清丽如仙,不由怔了一怔神,道:“掌门师姊,你许我去看大游皇城吗?”
周芷若道:“你小姑娘家想看热闹罢了,又不是这些卑躬屈膝的愚民,有何不可?我闷了这几日,正好出来走走,也和你一道去。”
清如脸上一喜,道:“那太好啦!我还担心静玄师姊她们绝不会允呢,既有掌门人发话,那咱们这便去罢!”
周芷若道:“不忙。汝阳王府中的武士大抵认得我,既要去瞧,还须得改扮一下。”
清如咦的一声,奇道:“咱们又不是专程去瞧甚么人,怎就会遇上汝阳王府的武士?”
周芷若脸色微微一变,道:“汝阳王手握重兵,这样的大场面,鞑子皇帝的安危自然系在他的身上,那些护卫多半是他王府的手下。”
清如想说这也不无道理,便道:“是,还是掌门师姊想的周到。趁着静玄师姊她们没出来,咱们快先走,免得碰上了,少不得又要听一番说教。”说着就去拉她手,一触之下,只觉周芷若肌肤冰凉,仿佛自冰窟里捞出来一般,清如不禁一缩,慌问道:“师姊你怎的这般冷?可是身子还未好全?”
习武之人周身得真气护体,这等寒冷天候下,自也有道暖气在,故以内力高强者,冬日也只披一件薄衫。
周芷若的峨嵋九阳内功不弱,也并不觉冷,而自练九阴真经以来,峨嵋九阳的内力慢慢转沉,多是为护体心脉所用,而平日出招运功的内力被阴性内功所替,汇灌丹田,这也是她如今寒毒发作更疼之因。加上她心中惨淡,心病由内,及九阴内力而外,自然冰冷。当下被清如问到,不愿提及伤心之由,便道:“我一贯如此,不打紧的。走,先去衣铺换身衣裳。”
作者有话说:
掌门:我就出去走走。内心:
【换身漂亮衣服去看那谁】
原著里掌门本也有峨嵋九阳功,往后又练了九阴真经,对于阴阳交汇这个忌讳虽然提过,却好像并没写到对她的影响,此文中对于内功的种种设定,属胡诌一番,看得下去的就按经刀的设定看就好,不必课代表式纠结。
第99章 皇城望
周芷若去衣裳铺里买了一件淡青色长袍换上,却是男装,再把长发一束,登时变作了一个瘦削少年,眉目间冽然清淡,隐有愁色,虽不见风流潇洒,倒有几分落魄侠客的形容,别有一番韵味。
清如几乎也认不出来,看着她走出,竟是呆了。周芷若微微一笑,道:“这样好吗?”
清如愣了愣,拍手道:“好,当然好!掌门师姊,小妹在金顶多年,从没见过你如此打扮,不想竟是这般合衬,只怕咱们到了街上,静玄师姊她们一眼也看不出。”说着抿嘴直笑。
其实若说要乔装改扮,扮成那村汉村女模样才是最不显眼、再好不过,只是周芷若生来爱洁,若非万不得已,实在不愿用泥水涂黄了脸颊双手,索性女扮男装,左右这大都城中,无一人见过她如此打扮,倒也便利。
二人跟着街上众人,涌向皇城。其时方当卯末辰初,皇城内外已人山人海,几无立足之地。周芷若双臂前伸,轻轻推开人众开道,到了延春门外一家大户人家的屋檐下,台阶高起数尺,倒是个便于观看的所在。站定不久,便听得锣声当当,众百姓齐呼:“来啦,来啦!”
人人延颈而望,锣声渐近渐响,来到近处,只见一百零八名长大汉子,一色青衣,左手各提一面径长三尺的大锣,右手锣锤齐起齐落。一百零八面大锣当的一声同时响了出来,直是震耳欲聋。接着两面红缎大旗高擎而至,一面旗上书着“安邦护国”,一面旗上书着“镇邪伏魔”,旁附许多金光闪闪的梵文。
大旗前后各有二百蒙古精兵卫护,长刀胜雪,铁矛如云,跟着四百人骑的一色白马。众百姓见了这等威武气概,都大声欢呼。
清如不禁凑去周芷若耳边,低声感叹:“掌门师姊,我自下峨嵋以来,见外省百姓对蒙古官兵无不恨之切骨,京师人士却毫不这样,想是数十年来日日见到朝廷威风,身处繁华虚幻之中,也忘了自己是亡国之身。”
周芷若听到『亡国之身』几个字,浑身一震,想到:是呀,我这个落难遗孤,和这些大都的百姓又有甚么区别?先父不许我报仇,亦不许我再入明教,那些旧事便算不提,但恩师的遗命却三番两次被我抛诸脑后,唉!我又何尝不是身处情爱的虚幻之中,忘乎所以?如若我真能狠得下心,万安寺塔下时便已将赵敏那妖女杀了,又何来往后这偌多纠葛?那晚不论我软硬兼施,她都不交出武穆遗书,我奈何她不得,气苦之中,便真如她所言,去拉着她共赴黄泉,但扪心自问,也不禁心有恻隐,难道我竟是如此胡涂无用?她想得出神,一时呆了。
骑兵过去,跟着是三百六十人的鼓队,其后是汉人的细乐吹打、西域琵琶队、蒙古号角队,每一队少则百余人,多则四五百人。
正瞧之间,突然间西首人丛中白光连闪,两排飞刀直.射.出来,径奔适才过去那两根旗杆。周芷若回过神来,倚仗武功高强,目力极敏,眼下又是白日,定睛看去,但见每排飞刀均是连串七柄,七把飞刀整整齐齐地插.入旗杆。旗杆虽粗,但连受七把飞刀砍削,晃得几晃,便即折断,呼呼两响,从半空中倒将下来,只听得惨叫声大作,十余人让旗杆压住了。众百姓大呼小叫,纷纷逃避,乱成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