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黄氏骂她:“不去今儿吃啥?你二嫂都跑娘家躲懒去了。”
“什么叫躲懒?二嫂那是回去喝喜酒了,怎么到娘嘴里就那么难听了?”黄小小刚去割了一背篓猪草回来,到家都没能歇,又被指使着去干活,心中也不痛快:
“你不想去,不是还有大嫂?”
“你大嫂大着肚子,咋的去?”黄氏说。
黄小小听了这话,都要笑了:“哎呦娘,你这心咋的偏成这个样子,她大着肚子不能去摘菜,那我二嫂咋的就能?她以前大着肚子的时候,不止去摘菜,还跑山里砍柴呢!”
“你二嫂和大嫂能有的比,你这孩子,就是废话多。”黄氏就这么一个姑娘,到底也是疼的,没多说什么,自个去了。
黄小小看见她大嫂杜大妮扶着腰从屋里出来,不由用鼻子哼了一声。
杜大妮也不理她。
她晓得她这小姑子同二房的好,可又咋样,黄小小十三了,没两年就得嫁外头去,不碍事儿。
青菜是泥多,虫多,蜗牛多,不好洗,放盆里得换好几次水才能洗得干净。而且水缸里的水是昨儿文娘挑的,留了一宿,冻得很。
黄氏摘了菜,直接拿到河边去洗。
这个时辰,小河边多是些洗菜的。
大家见是她,纳闷的很。毕竟黄家这些年,洗菜、洗衣、挑水啥的活儿,多是文娘在干,也就这两年黄小小大了些,才帮着分担了一部分。
有人笑了。
“今儿吹的什么风?黄氏竟然来洗菜?”
“太反常了啊!难怪今儿我说这天咋的这么冷。”
有人好奇,伸着脖子高声问:“黄大姐,今儿怎么是你来洗菜啊?你家文娘呢?”
黄氏在河边蹲下:“回娘家去了。”
“啊?回去干啥呢?可是娘家那边出了事儿了?”这不过年不过节的。
没有网络且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信息传的慢,特别是离得远的地儿。
“她堂弟结婚,所以前儿就回去了。”河水常年流动,不算咋的冰,但这会儿天气冷了,多少还是有些冻手,黄氏许久不干活,这会儿蹲了一下就觉腿麻,想到文娘她就不太高兴,说起话来时也就带了气:
“就个堂弟成婚,也值当的回去?我说托人寄个二三十文的回去就成了,她偏不,硬说什么虽是堂的,可跟亲的没差别,不回去不行,还买了布,我呸,我看她就是想回娘家躲懒。”
周边几妇人听了撇撇嘴。
二三十文,这黄氏也真是脸皮厚,这么点竟还有脸说得出来。
要是隔得远的亲戚,那送二三十文还说得过去,可亲堂弟,送二三十文,那是埋汰谁?
这年头父母在不分家,有些几兄弟住一起,底下几个孩子,从小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堂不堂的,差别不大。
就算是分了家,可同个祖宗,也不是说一年到头的不联系不来往,关系远了,因此送的少,那还说得过去,可这同个村,还送二三十文,真真是埋汰人。
“难怪前几天我看见文娘和大力去镇上买了布子。”有个老妇同文娘接触过,晓得她是个好的,便想替她说说话:“既然是亲堂弟,送二三十文,那也太少了些。”
黄氏不以为意:“对咱来说是少,可你们是不知道,那蒋家穷啊!二三十文,人收了,怕是都要暗暗笑得大牙呢!”
七里屯也不算得富贵,同着小山村那是半斤八两。
寻常人家一个铜板都看得重,更不用说二三十文。
毕竟这都一天的工钱了,可也不至于说会笑掉大牙。
“这蒋家真那么穷?”
“咋的,你们不信啊?”黄氏道:“我家文娘,是蒋家老二生的,她上头还有一个大伯,也就是桂娘她爹,桂娘底下有个大弟,二十二岁才娶了个媳妇,娶的那个,还是人嫁不出去,彩礼要的少,蒋家的才去问了,如此,才勉强娶着了个媳妇,文娘底下那个大弟弟,今年二十一快二二了,还没讨着媳妇儿,为啥子?还不是因为穷啊!”
连媳妇都娶不上,那确实是够穷的。
村里人,家家户户都穷,可只三四两银子,大多人家还是能拿得出来的。
娶不上媳妇儿的,多是穷得叮当响的人家。
“前几年文娘生糖哥儿的时候,这蒋家的人来,我见着他们大冬天,就穿那么两件衣裳,那会儿我还问,文娘她娘还笑说,是怕着赶路热。”
如今想来,哪里是热,是穷的没衣裳穿。
难怪黄氏那般看不上文娘。
黄氏说得起劲,一个劲儿的埋汰着蒋家,说完大房,又说二房。
这些事儿,还是桂娘上家里来,同着文娘唠嗑时,她听了几耳朵才晓得的。
“每年文娘回去,我家大力是又买肉又拿蛋,可结果呢!去了趟娘家回来,你们猜拿了啥?就拿了几把干菜,干蘑菇,还有一些箩筐,这村里媳妇,谁回娘家,娘家就送这么些个回礼的?这些东西,值当个什么钱?”
农家人,不缺那么一把干菜,箩筐黄老汉自个就会做,家里头更是不缺。
有人道:“这……人家里条件不好,送啥都是份心意。”
黄氏不太高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尽会挑好的说,要是换你家媳妇,年年往娘家送肉,她娘家回你一个箩筐,你乐不乐意?”
“那人家里穷,送个箩筐咋的了?不然你要人家送啥?人把闺女养那么大,嫁你家来,让你整天叫来叫去的使唤,又给着你老黄家生孩子,生孙子,吃你家一斤肉还不行了?你也是有闺女的人,咋的就能说出这种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