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再加上吃饭用的八仙桌、长凳、板凳,灶间用的橱柜,还有一些小件,比如放脸盆挂毛巾的脸盆架等等,一下子就把他们父女俩的木材份额都用光了,甚至还倒欠了大队一些。
  不过好处是,借着结婚的名头,倒是把该置办的家具一下子都置办齐了。
  结婚嘛,勒紧裤腰带东拼西凑也要打家具的,不奇怪。
  然后就是一些日常用品了,棉被、被面、脸盆、暖水瓶、碗筷、毛巾、牙刷、肥皂……拉拉杂杂一堆稀碎的东西,不过这些大部分是傅明泽准备的,在沈茉儿抽出时间去买之前,他就送过来了,说是跟郑嘉民和保哥借了一些钱票。
  拿钱给他他也不要,说自己会想办法还上的,沈茉儿见他态度坚决也只好算了。反正结婚后就一起过日子了,到时候外债也是他们一起还。
  热火朝天置办嫁妆的同时,沈茉儿还抽空绣了个绣品,绣的依然是牡丹图,曹妃最喜欢的那个样式,这回是完整的图。绣完以后沈茉儿就找了个时间给它寄出去了。
  上班,刺绣,置办嫁妆,沈茉儿忙得不可开交。
  傅明泽也挺忙,那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置办起来本来就更费心思,加上他同时还要上工,还在帮村里搞试验田。
  所以别看就在一个村子里,这段时间沈茉儿其实压根没见过几次傅明泽,每次见面也是匆匆交待几句,就又各自有事情了。
  相比沈茉儿这边抠抠搜搜生怕置办的东西多了引人注意,沈玲玲那边就高调多了
  ,几乎张家每送一样东西过来都恨不得敲锣打鼓,让全村人都知道。
  张俊良家里不是住房紧张嘛,最后两家商量的结果是,结婚以后张俊良和沈玲玲住在杨柳大队。
  沈玲玲现在一个人住着半间青砖大瓦房,以后这半间房继续“借”给他们小两口住。
  沈老二夫妻俩都是精明人,女儿嫁出去自然没有倒贴半间青砖瓦房的道理,说是借,其实是租,每年要向小两口收十元钱的房租。
  当然,除了房租,他们夫妻俩是觉得让一个技术工女婿住在自家,他们家肯定还能沾些别的好处。
  一个锅里吃饭,女婿买点什么好菜,肯定也得有他们的份儿吧?住在他们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逢年过节的时候女婿总得表示表示吧?
  技术工呢,一个月大几十的工资,他们小两口哪里用得完,随便漏一点,对他们农村人来说都是笔大收入了。
  因为小两口要住在杨柳大队,所以张家置办的一些家具家什的,也就陆陆续续的都先搬进了沈玲玲住的屋子。
  其实要细算起来也没多少大件,沈玲玲住的屋子本来就有床,写字台椅子什么的也有,箱子也有一个,张家那边就送了一个五斗柜、两个藤编箱子和暖水瓶、痰盂之类的过来。
  哦,还有最值钱的,一台八、九成新的收音机。
  张俊良是有自行车的,他和沈玲玲定下来的时候送了沈玲玲一枚手表,加上这台收音机,等于三转一响凑齐了两转一响。
  哪怕不是全新的,沈老二夫妻俩也觉得倍儿有面子了。
  村里哪个姑娘结婚也没有这么多东西呀,就说沈茉儿好了,他们家倒是有一辆二手自行车,可那也是沈老七自己掏钱买的。
  就傅明泽那个穷酸样儿,买几块毛巾听说都跟人打了饥荒,指望他买三转一响,下辈子吧!
  除此之外,其实沈老二夫妻俩还暗戳戳地有一个不可告人的想法。
  沈玲玲夫妻俩总不可能一直住在杨柳大队吧,等回头张俊良分了房,他们肯定是要搬走了,到时候搬新房,屋里那些东西总不可能还要拿走,回头那些东西多半就是他们老沈家的了。
  所以说,沈老二家一点都不觉得找了个工人女婿女儿还要带着女婿住在家里有什么问题,反倒还兴高采烈的。
  至于张家究竟是怎么想的,他们倒完全没有去考虑。
  时间不知不觉流逝,沈茉儿在忙碌中度过了十八岁的生日。
  也没有大操大办,就是喊上傅明泽,一家三口一起吃了顿晚饭,沈绍元负责煎了一个圆如满月的荷包蛋,傅明泽则负责煮了一碗长寿面。
  之前的每一年,都是沈绍元亲自下厨煮的长寿面,不过从这次开始,沈绍元只是在灶台边指手画脚地指挥了一下,把煮长寿面的活儿交接给傅明泽了。
  过完生日,沈茉儿就到法定婚龄了。
  一大早,傅明泽就敲响了沈家小院的门,沈绍元黑着一张脸给他开了门,瞪着他:“你这么早过来做什么?”
  傅明泽笑得和煦如春风:“今天去登记领证,早点去,讨个好彩头。”
  沈绍元:“……”
  虽然马上就是正经的女婿了,但这小白脸,还真是让人讨厌呵!
  第54章 第54 这么俊,这么般配
  秋收后到年前这段时间向来是各村年轻人相看、办喜事的高峰期, 不过这年月大家更看重婚礼仪式,对农村人来说结婚证领不领不要紧,喜酒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公社负责颁发结婚证的办公室里面人并不多。
  沈茉儿和傅明泽赶了个大早, 是第一对领取结婚证的新人。
  办理结婚登记的工作人员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大姐,一笔字写得很漂亮, 边写还边跟旁边的同事开玩笑说:“今天可真是开门红了,头一对新人就长得这么俊, 这么般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