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大的国营工厂。
  对当地人来说,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家里孩子有机会进厂子当工人了。
  别的厂子好几年才可能招工一次,绣衣厂不同, 绣衣厂几乎年年扩建, 年年招工。
  原本大家都觉得读书没用, 但是现在摆在眼前的就是,但凡初中毕业,就有机会招工进厂,为此, 别说柳桥公社了, 周边几个公社的辍学比例都直线下降。
  有的人家原本只让儿子上学,如今也会尽量供着闺女至少读到初中毕业, 毕竟绣衣厂招女工更多,女娃考上的希望更大, 反正不管儿子闺女, 只要能考上绣衣厂当上工人,那就能帮衬着家里把日子过得更好。
  绣衣厂每年都招工都是在十一月初,主要也是要考虑当年广交会的成交量, 综合考量后决定招人的数量。
  眼下才七月底,这一茬的初中毕业生可是都抻着脖子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招工呢,结果你说厂子要搬走了?!
  对这些家庭来说,这简直不啻晴天霹雳。
  于是听到消息后,大家就马上跑去公社门口闹了。
  不敢去绣衣厂门口闹,怕回头影响家里孩子招工,于是就跑到公社去闹,让公社领导想想办法,把绣衣厂留住。
  公社的领导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他们难道不想把绣衣厂留住吗,没见有了绣衣厂,他们柳桥公社都从原先的中不溜一跃成了江北县数一数二的公社了,不止公社的经济指标上去了,公社内的教育、医疗、妇女儿童等等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他们都不敢想绣衣厂搬走以后,柳桥公社会变成什么样子!
  可是这事儿他们管不了啊,别说他们管不了,就是县里也管不了。
  人家工业厅直接下的文件,要求江北县配合做好搬迁安置工作,县里倒是还在消极抵抗,但是省里传出来的消息是,绣衣厂内部搬迁意愿强烈,是他们主动要求搬迁的,要真是这样,一个主动要搬,一个乐意接收,他们还能怎么样?
  公社书记章正祥倒是第一时间去家属院找了沈茉儿,也顾不上人家还在坐月子了,厚着脸皮就去当面问了沈茉儿这事究竟怎么回事。
  其实是想旁敲侧击一下,是不是绣衣厂内部真想搬,还有没有可能挽回。
  沈茉儿倒是爽快地表态自己是不同意搬迁的,但章正祥半信半疑。
  第二绣衣厂是沈茉儿一手创办起来的,不管是个人威信还是对厂子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她要是不点头,省里怎么会说绣衣厂内部搬迁意愿强烈?
  但是看沈茉儿抱着还没满月的小闺女,时不时逗着孩子笑的样子,章正祥又觉得不太像。
  就算她真想去省城,按理也不会挑在这种时候,孩子才这么点大,贸然去陌生的城市,水土能不能换过来都是个问题。
  章正祥怀着满腔的疑问回了公社,苦口婆心地跟围在公社大门外的群众解释,公社会尽全力想办法留住绣衣厂,然后就是天天往往县里跑,急得嘴角都起了燎泡。
  而另一边,同样人心惶惶的绣衣厂内部,冯伟已经在安排意愿调查了。
  全场所有职工,包括领导、干部、正式工、临时工、学徒工……每个人都领到了一张意愿单,只能二选一,留下或者离开。
  金彩飞捏着意愿表,走进冯伟的办公室:“冯副厂长,我认为填这个意愿表完全没有必要,省里要求咱们全厂搬迁,难道填写了留下意愿的人还真能留下不成?”
  冯伟掀起眼皮淡淡看她一眼,说:“金副厂长,咱们厂子里的职工,绝大部分都是江北县甚至柳桥公社人,故土难离,万一有的人宁可不当这个工人,也不愿意去省城呢?难道我们要一刀切,把人直接弄走?那这些人哪怕到了省城,能安安心心工作吗?”
  “咱们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既然能当国家的家,自然也能当自己的家,如果真有人不愿意去省城,沈厂长的意思是,厂里不会勉强。”
  顿了下,他又说:“何况,省里要求咱们三个月内搬迁,不把人员梳理清楚,咱们怎么搬?”
  明明现在厂里的态度,比自己预想的要温和不知多少,而且看冯伟的意思,确实是在有序推进搬迁工作了,但是金彩飞莫名就有些不安,总觉得事情似乎太简单太顺利了。
  但是她又不得不承认冯伟说的没错,这么大一个厂子,肯定会有人想要留下的,比如柳吟霜那个泼妇,明显就是一副要跟厂子共存亡的样子……这些人留下她还巴不得。
  哪怕心里这么想,金彩飞还是要说:“怎么可能会有人宁愿回去当农民也不愿去省城当工人,那不是傻吗?省城多好,教育、医疗、住房各方面条件都比这里好得多,人的眼界也完全不一样。”
  冯伟眼神冷了下来,他扶了扶眼镜,低头看向办公桌上文件,淡淡说:“那金副厂长记得填意愿表。”
  金彩飞自然能感觉到对方态度冷淡,不过她也不在意,等回到省城,那么他们的处境就对调了,现在冯伟是仗着自己在柳桥公社根深蒂固,但是到了省城,那么她才是那个地头蛇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