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柏俊文的旁听证还是她公公帮忙弄的,赵正辉就简单了,她直接找系里弄了一张。
  毕竟赵正辉别的也不会,旁听点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就行了。
  赵正辉也没想到,自己一个好不容易初中毕业、高中都没考上的人,来了首都以后居然还要去首都大学听课。
  这要是他爷奶爹妈让他干,他保准甩脸色直接走人,但是沈茉儿让他去,他就只能捏着鼻子乖乖去。
  课听不懂没关系,人必须要去,表妹说了,这是工作的一部分。
  他在厂里包吃包住,也不用踩缝纫机,每个月就能拿好几十的工资,别说只是听几节课了,就算是让他上讲台去讲课,他也必须得去啊!
  何况,赵正辉发现其实有一些课还是能听懂的,甚至让他还挺有启发的,时间久了,他甚至都敢在课后找老师提问题了。
  一晃眼到了八月。
  虽然是暑假,但沈茉儿和傅明泽却比平时还要忙碌。
  傅明泽跟着他们系的教授进实验室打杂去了,沈茉儿则是到处找地方搬迁制衣厂。
  他们那款布拉吉卖得太火,不但万泉路百货大楼那边天天催他们扩大生产,后面赵正辉送货的时候还被其他百货大楼和供销社的人给蹲到了,死皮赖脸地跟着赵正辉回到华彩制衣厂的院子里,非得蹲到沈茉儿过来,让她给他们批一点货。
  也就是这时候,国营工厂都要面子讲规矩,不会去抄别的厂子的版,要再过个几年,这款布拉吉卖这么火,怕是早就满大街都是仿版了。
  各单位的采购员看到最近风靡整个首都的华彩制衣厂,竟然是这么个只几十号人的小作坊,其实也是傻眼,要货的同时也纷纷劝沈茉儿赶紧换个地方扩大规模。
  沈茉儿倒是想先办个小作坊苟个几年,每季度随便生产个一辆款衣服就算了,哪曾想第一款布拉吉就卖火了。
  而且,这些百货、供销系统的同志非常的热心,听说他们厂子缺少原材料,纷纷表示可以提供渠道和人脉,帮他们争取布料指标,只要他们生产的产品能定向供应给他们的百货大楼和供销社就行。
  沈茉儿一听,这生意好像可以做,于是也就趁着暑假开始着手搬迁扩张事宜了。
  只是合适的地方确实很难找,这时候不像九十年代,大片国营工厂倒闭,找旧厂房旧机器相对比较容易,这时候国营工厂正欣欣向荣,谁家的厂房自己都得用。
  沈茉儿只能到处托人,最后还是经济系的老师帮她打听到一个地方。
  某街道工厂,原先是做帽子的,因为款式比较保守质量也很一般,不太卖得出去,这两年厂里效益每况愈下。
  今年年初终于做不下去,厂里把库存的帽子给工人分了抵工资,然后厂子就直接倒闭了。
  这年月,国营工厂是不可能倒闭的,但是社办企业、街道工厂这样的“小集体工业”还是很容易倒闭的。
  这个厂子原先就是做帽子的,车间里还留了几十台缝纫机,华彩制衣厂接手以后,甚至都不用另外再去采购缝纫机。
  关键是离得也不算很远,坐个公交车,几站路就到了。
  沈茉儿之前也看过城郊的几家社办企业厂房,或者是城郊村子里的库房,都太远了,公交车过去最少的都要一个多小时,时间成本实在太高。
  本来她还想着要实在找不到附近的,就凑合在这几个里面选一个。
  没想到最后还是找着了个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
  一边是街道工厂,一边是社办企业,双方都是集体小工业性质,倒是比跟国营工厂打交道简单多了。
  街道这边也不能直接就把集体所有的资产给卖了,跟华彩制衣厂签的是租赁合同,在柳吟霜的强烈要求下,这份合同一下子签了二十年。
  街道这边是无所谓的,合同时间签得长,他们之后能少很多麻烦。
  他们还怕华彩制衣厂反悔呢,毕竟他们也搞过不少“小集体工业”,老实说,前前后后真是倒掉了不少,这华彩制衣厂能不能干满二十年还真是不好说……多半是不能的。
  街道的同志默默觉得自己捡了大便宜。
  厂房租好后,陆陆续续花了几天时间,华彩制衣厂就从那个大杂院里搬出来了。
  而同时,沈茉儿这边也紧锣密鼓地开始招工。
  依然有一部分是从柳桥公社招的,这件事她干脆委托给了陵江市绣衣厂。
  反正绣衣厂拥有非常丰富的临时招工经验,毕竟当初每一次他们参加完广交会,绣衣厂斗势必要招工扩大生产。
  首都这边除了柳
  吟霜、柏俊文、赵正辉仨,沈茉儿特聘了两位学校的老师和同班的两名同学来当面试官。
  当然,经济系的师生主要负责行政管理人员的招聘工作,女工的招聘沈茉儿自己,还有柳吟霜和柏俊文都很有经验。
  招聘工作开展到一半,他们又多了两个小助手:周招娣和陈宇。
  哦,对了,周招娣在高考之前改了名字,她现在叫周文华。
  她的人生不是为了扶持弟弟,她的人生应该是努力读书为华国崛起而奋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