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变成廉价劳力,而且不会冲击原本的市场经济。
  但究竟如何做?
  谁出银子来做?
  之后怎么安置?
  “要不,让他们去修路吧?”
  “修路?”
  徐兴哲正愁眉苦脸,没成想雷栗和周毅就找上门来,给他提了一个好建议,但作为知县他顾虑颇多。
  “修路好是好,不说去各乡镇的路如何泥泞颠簸,便是到县城的大道都有破损不平的,但修路之事繁琐,花费又多,县衙里……不瞒你们说实在是捉襟见肘啊。”
  徐兴哲虽然也收受贿赂,会出去喝酒应酬,但他为官还算清正,没有背着朝廷加什么苛捐杂税。
  也是清米县比较富饶,他光收贿赂就赚不少了,没必要铤而走险搞东搞西,他还想往上升几升呢。
  大佑朝为了促进民生,税收方面也比较放松,所以各级官府实际上的税银账用并不多,只有京都府和中川这种经济发达的地方富得流油,税收财政才好看。
  “这容易。”
  雷栗看了周毅一眼,笑眯眯的,也没想到他能想出这么阴损的点子,那些富商难民还都难以拒绝。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
  作为和“一家川菜馆”合作共赢的几个村子,尤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三里河村,最知道这句话的重量。
  他们村和四里河村出去镇集和县城原本也没有路,是两村的祖辈一起修建,一开始说好了一起维护,还好走过十几二十年。
  后来那辈人去世得差不多了,维护的责任轮到了子辈身上,就有人懈怠了不想干了,所以这路就慢慢坏烂了,杂草坑洼都多。
  因为要运送辣椒和粮食蔬菜去“一家川菜馆”和港口,这路才慢慢地修起来,不过也是治标不治本。
  现在有一本万利的机会,雷栗和周毅自不会放过。
  村长召集村里人在村口搭了篷子,煮了软糯的地瓜粥,听说是免费布施,附近的远的难民都连赶过来吃。
  还有人争抢插队的。
  不过村里可不少身强体壮的年轻人,特别是巡逻队的,站一排横那儿,跟一堵墙似的热气腾腾。
  那些难民都饿了不少日子,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哪里打得过,也怕不让他们吃粥了,自然乖乖听话排队了。
  “我们这粥棚会布施三天,三天后就没了。”
  村长高声说,见难民里有些骚动,巡逻队的小伙子都大吼安静,他们怕挨打连忙噤声,顾不上烫,囫囵将手里竹筒的粥给喝了,生怕晚了不让吃了。
  “要是还想来这里喝粥的,就到这里报名修路,修路一天五文钱,包三顿饭,天天都能喝这白米红薯粥!”
  底下又一阵小骚动,很快就停止了,连抢着喝粥的老人也睁着浑浊的眼睛看着他,带着怀疑和殷切。
  “活儿做的好了,老爷高兴,还有青菜和肉吃哩!”
  “真的假的哩?”
  “真给肉吃啊?”
  “啥时候开始干活啊,今儿能干不?我和我家的都要报!”
  “修啥路啊?真给钱啊?”
  不会骗人的想卖到什么黑矿山去吧?
  这话没人敢说,但肯定是有人质疑的,他们这一路走来,有人给个馒头给口粥喝就不错了,大多是他们挖野菜草根吃,乍一听给白米菜肉吃还给工钱,都跟做梦一样。
  “自然是真的!三天后就开始修!”
  村长高声,指着锅炉前人高马大的两人道,“我说的老爷就在这儿,乃是县城里的大酒楼的掌柜,跟知县老爷和中川府城的大人物都有关系哩!哪儿会骗你们?”
  “要是不信的,你们去打听打听,就晓得我们老爷和知县老爷是个什么好人了!”
  救济灾民也是一件大事,更何况要修路,于情于理,雷栗和周毅都要露面看一下的。
  他们也没有在一旁干看着,而是坐在炉灶前一个烧火煮粥,一个给排队的灾民们打粥,就像以前在港口开夫夫档快餐店,只是不收钱还打得满满的。
  那些灾民一见村长口中的老爷就在这里给自己打粥,刚刚还说这两人怎么这么高,脸上有疤的还凶,此一听他们就是高门大户家的老爷,心里都有点异动。
  一路遭了富豪乡绅不少白眼,这样亲切恩情真是少之又少。
  第144章 143.强扭的瓜是烂瓜
  雷栗和周毅的衣着不算差。
  因要打粥烧火,才穿得不打眼,要仔细地看了,才能瞧见深色衣料上的暗纹,彰显它的金贵。
  头上也只是用布条缠了头发,没有玉冠玉簪,也没有香囊玉佩之类的奢侈品,看起来是很朴素的富商。
  毕竟穿得太差了,跟村人都没啥差别,村长说他俩上县城里有钱的老爷,估计难民们也不怎么信。
  但穿得太好了也不行。
  村长事前一听雷栗这样说,很有些不解,“俗话说人靠衣装,穿好了给他们瞧瞧咱的家业,晓得咱不会拖欠工钱,也不是信口胡诌要拐他们,不是更信咱么?”
  雷栗摇了摇头,说,“他们个个衣衫褴褛,一看我们华冠丽服衣冠楚楚的,即使咱没有趾高气昂的意思,也叫他们心生异样来。”
  “心地好的就自卑维诺些。”
  “心地阴暗不好,难保不会想这些乡绅商贾赚这么多银子却只给自己喝稀粥红薯,也没有点肉菜来,真是假好心假好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