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雷生姜早上去打卯,下午到点就就可以下班回家了,不过他总要在翰林院多待一会儿。
  翰林院的别称国家图书馆,收藏了大佑朝最全最多的书,是读书人眼中的梦中情地。
  雷生姜就会挑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再挑一本苗玉蕤会喜欢的书,或者挑一本他们都喜欢的书,借回家去,跟他的小宝哥哥一块看。
  等看完了就还回去,借其他的书,继续看。
  不过一本书总要看很久,遇到特别好特别喜欢的书,雷生姜还会去书铺买一本收藏,或者自己抄写一本。
  雷生姜在翰林院上班的时候,他的家里人也没有闲着。
  家里有人当了官,就主动被动地要接触官场了,了解官场里的人情世故。
  上到什么官穿什么品阶颜色的官服,对待不同品阶的官夫人应是什么态度,哪一家的请帖可以推掉,哪一家的宴请必须要去。
  下到哪一家官老爷和官夫人跟哪一家的有矛盾,哪位夫人喜欢吃什么讨厌什么,哪家的马车是什么样,比自家官位大的马车要知道避让。
  全都是琐碎事情。
  雷栗请了一个在大官宅院里做过管事的嬷嬷,让她教自己和苗玉蕤这些事,同时家里其他人也来听,以防哪里不到位给生姜拖后腿了。
  只是没学几天,雷栗就一个头两个大,一看见那个嬷嬷他就头痛想避开。
  “怎么这么多事情?!”
  雷栗今天又学了一天,太阳穴突突地痛,忍不住跟周毅抱怨,“早知道就不让生姜考这玩意儿了,都以为当官多好多风光,其实钱少事多还容易掉脑袋。”
  “还不如跟我学做生意……不对,都不用学,有蒙家在,只要吃分红就成了,一年舒舒服服啥也不用干,就有十几万两银子的红利。”
  “这不比做官强?”
  “宽宽心。”
  周毅给他揉太阳穴,边轻声安抚他,“咱们家生意做得是大,也不用怎么操心,不过,也不能一辈子都靠着蒙家,自己还是得立起来。”
  “生姜有出息,一考就是探花,能进翰林院做编修。”
  “看着是小,只是七品官,但不是说翰林院清贵,那些一品二品的大臣都几乎都是从翰林院出来的吗?咱们生姜说不定能上一品二品。”
  “生姜有大抱负,他当官是为了给百姓做实事,我们当爹爹的就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给他多点支持。”
  “道理我都懂。”
  雷栗叹了口气,“就是这七品小官也不好当。有人知道咱家和蒙家的关系,就排挤生姜给他穿小鞋,还有些老人暗戳戳欺负他,这傻孩子还以为我们不知道。”
  “蒙尧的师兄进的就是翰林院,知道生姜也进了翰林,蒙尧就写信给他师兄,托师兄关照生姜。”
  “可惜他师兄在翰林院也人微言轻,私底下跟咱们透露消息,已经算义气了。”
  这翰林院不是什么好呆的地方,蒙尧的师兄待了七八年,都没有从翰林出来,清贵清贵,只剩下清了。
  “确实。”
  周毅点点头,“比起翰林,我更希望生姜快点从那地方出来,到一个小县城当知县也好,有咱们在,怎么都不会让生姜被欺负。”
  “是啊。”
  雷栗哼哼,“咱们有钱,银子开路在哪个小县城过不好?北京都是繁华,也吃人不吐骨头。”
  “别想那么多了,顺其自然吧。”
  周毅摸了摸他的脸道,“我放了热水,你去洗澡吧,我给你拿换洗衣服。”
  “一起洗。”
  雷栗拉住他的手,笑眯眯道,“好没一块洗了,我都忘了你身上什么样了。”
  “前几天不是做了……”怎么就不记得他身体什么样了?他可是每天勤勤恳恳健身养生,把身材保持得好好的。
  “夜里又没点灯,黑漆漆的,哪儿看得见记得住……”
  雷栗拽着周毅往屏风后面去,大浴桶里冒着热气,浴桶旁边放了两个火盆,碳火烧得很旺。
  北京都的三月依旧很冷,可屋子里暖意融融。
  第253章 253.软刀子雷生姜一战成名
  北京都的“一家川菜馆”和“一家火锅店”很受欢迎,每到秋冬,客人更是络绎不绝,甚至排起了长队。
  这与北京都的气候不无关系。
  北京都城、文盛府城和武兴府城是大佑朝北边的三个府城。
  三个府城的冬天来得都很快而且漫长,从今年九月底或十月入冬,会持续到来年二月多,甚至三月还有刺骨的倒春寒。
  相比之下,北京都虽然有个“北”字,但处于大佑朝中部偏东北的位置,临近中川府城,应该更温暖一些。
  可由于北京都靠海的一侧有高大的山脉阻隔,来自海洋的温暖气流无法穿过山脉,抵达北京都,导致北京都冬天干冷,夏天炎热,雨水也偏少一些。
  但是这种气候,加上北京都都是不差钱的主儿,让雷栗和蒙家合作的“一家”系列赚得盆满锅满。
  刚来北京都时,柳叶儿和雷大山都被这里的物价给吓到了,下意识要节省一些,想把银子多给念书科考的生姜用,周周去念私塾也要银子,惊笙和青栀爱玩也不能少银子,还有栗哥儿爱买东西……
  等雷栗从名下的门店拿了分红回来,看着那叠轻飘飘又沉甸甸的银票,老两口才回过神来,他们家似乎并不需要这么节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