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整个琼林宴持续了三个时辰,方才散席。
按照以往几次的科举考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二、三甲的进士们则考选庶吉士,这些都是要等到琼林宴之后才进行的。
墨珣赴宴完毕之后,直接与越国公同乘一辆马车回府。他与越国公的关系本就人尽皆知,过多避讳反倒有点儿疑心生暗鬼的嫌疑了。
第二日,墨珣他们一甲三人的授官圣旨并未下发,朝服亦还未发放,但仍需要与官员们一同赶在卯时之前进宫,以便他们能够在就职之前学习朝廷之中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墨珣他们此时就与当初伦沄岳考取庶吉士在翰林院实习的情况差不多,除却不需要上朝之外,仍是要到翰林院中见习一二。
今日朝会的主要议题便是由宣和帝提出的关于立储的事。
除却越国公外,大多数的朝臣们都对宣和帝此举有些意外。毕竟以往每一次的立储都是由朝臣提出的,而最后都是以宣和帝面露不耐地退朝而告终,却没想到今日会是宣和帝主动提起。
“朕有一个想法,想说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宣和帝看起来今天心情不错,语气也是难有的轻快。“朕决定秘密立储!”
“敢问皇上,何为秘密立储?”
“就是朕立了储君之后,不对外不公开储君身份。”
朝臣们琢磨出味儿来了,这就开始山呼:“万万不可啊,皇上!”
“为何不可?”宣和帝并未因为朝臣的反对而生气,反而好整以暇地等着朝臣们说出个所以然来。
“不公布储君,那如何才能重点地培养太子呢?”在大臣们看来,太子自是与普通皇子不同的,不管是不是嫡长子,那都是地位超然的。
“是啊,皇上!不公布储君,那岂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要留在京里了?”一般来说,皇子被封了王之后,就会即刻前往各自的封地,非召鲜少入京了。
朝臣们一边反驳宣和帝的说法,一边想着——宣和帝果然还是要在立储一事上继续折腾。本来大家都以为只要皇子们经历了三年的考核之后就能等到封王立储的诏书,却没想到宣和帝竟然又绕回来了。
“这于礼不合啊,皇上!”
“是啊!万一皇上御驾亲征或是南巡,那要由谁来监国呢?”
……
朝臣们立刻在大殿上就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他们的每一句话都问在了点子上,让宣和帝无从反驳。宣和帝本来提出这个观点,就是想放在朝堂之上,让朝臣们进行讨论。他不可能仅凭墨珣一人之言就改变几百年来的立储方式,总要细细思量过后才能定夺。而朝臣们作为智囊团,正是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宣和帝听着朝臣们叽里呱啦,忽然有些有气无力地说道:“你们也都知道,朕当年是怎么登上这个皇位的。”
宣和帝此言一出,原本还嘈杂的大殿顷刻间便安静了下来。
“朕不愿朕的皇子们重蹈覆辙,只盼着他们能够兄友弟恭,互相扶持,让我朝得以千秋万代。”
“可是……”越国公站了出来,“皇上,您有没有想过,若是当真秘密立储,那么每位皇子都会以为自己有机会继承大统,到时候您所顾虑的一切仍旧无法避免。”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能当皇帝,当然全力以赴在争。等到圣旨一经公布,这才发现自己自己的囊中之物变成了别人的,乖乖,不谋反叛国那还真是心态好了!再加上新皇势弱,又没有自己的领导班子,整个朝堂犹如一盘散沙……
越国公本听了墨珣几句,觉得他所言不错,然而此时,身居大殿之中听得朝臣们议论纷纷,这才意识到秘密立储的弊端确实不少。
宣和帝看到越国公站了出来,一时间眼神晦暗不明,“但是正统只有一个。”
越国公觉察到了宣和帝的不悦,当即把盘踞在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其实自古以来只有成王败寇,而历史,也是活着的人写给活着的人看的。所谓正统,只有活下来的那个才叫正统。
第176章
宣和帝本来以为墨珣会提出这个建议, 是因为经过了与越国公的讨论, 却没想到越国公非但没有当庭辩驳一众朝臣们提出来的疑义,反而与朝臣们一同来反问自己。
这显然就是不赞成秘密立储的意思了。
宣和帝一时气性上头,径直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来,你们有什么疑问,尽管冲朕提!”
他倒要看看,这些人能给他扯出什么大道理来!自己早前便透露出意愿,属意效法古制立嫡长子,也就是大皇子锦硕王为太子, 却让这些人给左一个“从长计议”, 右一个“皇上三思”给顶回来了。现在不想立了,这些人却还是不依不饶!
宣和帝眼睛一眯,重重地喘息了几次。他随手一拍龙椅, 一直立在他身侧的马公公便欺身上前,递了个巴掌大的漆奁给他。
朝臣们不知宣和帝的情况, 只是一听他的语气,立刻知道他已经在发怒的边缘了。
这下倒没人敢再提什么反对意见了。
若是再提, 想来宣和帝应当会直接罢朝离去。
于是朝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才推出了钱丞相。
“启禀皇上,就刚才朝臣们所说的那几点, 可有确切的解决方案?”钱丞相对宣和帝的性格还算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现在如果直接反驳宣和帝的话, 会激怒他,倒不如就依他所言提出疑义,才好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