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启禀皇上,臣有话要说。”等到吏部尚书说完了之后,越国公便站了出来。
  “说。”宣和帝一看是越国公,便点点头允了。
  “战国时期,甘罗尚能十二岁为相,那墨珣今年正好十二岁,如何不能入翰林院?”越国公自然不能拿什么品阶出来说事。本来新科状元入翰林院作修撰就只是个相沿成习的事儿,又不是定制。再者,虽然当官就是冲着品阶、官职这类去的,但他此时要拿品阶说事反倒落了下乘。
  宣和帝“嗯”了一声之后,略带赞同地点点头,“爱卿所言有理。”
  “墨珣怎可与甘罗相提并论?!”
  “如何不能?”越国公佯装面露疑惑地反问道:“连中三元,御前钦点新科状元,如何不能?”
  “这……”大臣被越国公反驳了一阵,自是有些哑口无言的。会元、解元都是经过数名考官核验无误的,而状元又是宣和帝点的,他总不能说是宣和帝点错了吧?“他年纪太小了!翰林院是何其紧要的衙门,如何能让一个娃娃在里头……”
  “墨珣十二岁,周大人觉得他小了?”越国公眉头一皱,对于周翰林说话的语气当真不喜——这人根本就是直接否决了墨珣的能力,只瞧见了他的年龄而已!越国公当初会认墨珣作干孙子,除了因为墨珣有些对自己胃口之外,便是他瞧中了墨珣那股的聪慧劲儿。此时被周翰林全盘否决,当真是气得不行。
  “十二岁难道不小?”周翰林当然知道墨珣是越国公的干孙子,所以越国公此时为墨珣说话,他丝毫不觉得奇怪。
  越国公看了一眼坐在上首的宣和帝,这就对着周翰林说道:“当初几位皇子到地方上历练的时候,最小不过五六岁,当时怎么不见周翰林说皇子们年纪太小难堪大任?!”
  周翰林又一次被越国公问住,但却也不敢再提墨珣年纪小的事了。他如果继续说年龄,那越国公就能把皇子们的年龄拿出来说了。
  当年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清楚得很:因为皇上要立太子了,这才让几个皇子到地方上历练,难道因为年纪小就要把太子之位拱手让人吗?
  周翰林不敢得罪几位皇子,自然也就从越国公这里败下阵来。
  不过,他显然还有杀手锏。“禀皇上,臣还有一事启奏。”
  “说。”宣和帝很烦这种说话说一半的,但翰林院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总出这种人。
  “臣听闻,墨状元父亲身死之后,墨状元只守孝一年就参加了县试!”
  第177章
  周翰林此言一出, 在场的众人全都愣了一下, 显然是被周翰林的这句话给惊到了。
  “周爱卿所言可属实?”宣和帝沉默了一阵子之后,这才开口说话。然而他的的这句话其实问的并不是周翰林,而是越国公。只不过现在,宣和帝看向越国公,只见他一脸茫然,似乎是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宣和帝此时尚能分心去想越国公对这整件事知道多少。毕竟墨珣于他而言,最大的身份便只是越国公的孙子。状元每三年就有一次,就算不是墨珣也可以是冯维正。
  而周翰林既然敢在早朝的时候,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这件事情说出来, 那就自是成竹在胸的。他此时听到宣和帝这么问了, 便也一脸笃定地回答道:“臣所言,句句属实。”
  因为越国公是墨珣的干祖父,周翰林也还算是顾全了越国公的颜面, 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太多数落墨珣的话。不过,墨珣没有守孝就直接参加科举考试, 这件事已经很严重了,根本不需要他再过多地添油加醋。再加上, 他与越国公还需同朝为官,且看越国公的身子骨,怕是还有好些年,还是“人前留一线, 日后好相见”吧。
  越国公看着周翰林一时失语,尚不知该如何反驳。周翰林说得这般斩钉截铁, 怕是早都调查过了。而他认识墨珣的时候,便是墨珣与他两个表哥进建州参加院试的时候。而在此之前,墨珣已经通过了县试和府试,所以他怎么可能会想到墨珣竟然没有为他父亲守孝三年呢?
  但宣和帝明显还等着自己回答,他怎么也得憋出一句话来。最终越国公也只得硬生生地挤出一句,“此事,臣并不知情。”他当真是不知道,自然也不可能张口为墨珣辩驳。然而经过了周翰林这么一提,越国公便开始思索起来——墨珣今年只有十二岁,去年,也就是十一岁那年参加的昌州乡试;再往前推,墨珣八岁参加建州乡试,七岁参加院试,六岁县试和府试……
  不过,宣和帝听到越国公说“不知”的时候,脸已经拉了下来。
  历朝历代以来,一直以孝悌为本。《论语·学而篇》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说的便是“孝”、“悌”乃“仁”之根本,这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为“朱子八德”。而墨珣此时已违背了其中最基本的一项,实在是很难让宣和帝相信他余下的七项能做多好。
  如此一来,原先墨珣在宣和帝面前刷起来的好感度全都被败了个精光。
  “臣听闻,墨状元之父是在宣和五年乡试之后去世的。”周翰林又十分细心地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一并都说了出来。
  今年是宣和十二年。
  越国公听完了周翰林的话,这就按照之前的推算将时间对上了——墨珣是在宣和帝登基那年出生的,而他的父亲是在他五岁时候去世,可他却是在六岁去参加了县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