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两人直接在太和殿上辩了起来,越国公脾气急,也就是年纪大起来才渐渐控制住,可这会儿涉及到墨珣,而在他查到的消息来看周涛明显是因为私人恩怨这才揪着墨珣不放的……越国公这小暴脾气哦,要不是顾虑到满朝文武在场,他恐怕要揪住周涛的朝服挥一挥拳头才能有好心情了。
宣和帝哪记得自己三年前说了什么,要不是越国公主动提起,他早就将墨珣忘诸脑后了……宣和帝让这两个人闹得实在是头疼,当即吼了一声,“怎么,你们当这大殿是集市吗?还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了?!”
越国公一听到宣和帝这一声吼,当即把嘴闭上了。
宣和帝的脾气在这几年越发阴晴不定,现在不管是谁都不敢惹他发火。而且他发脾气是没有任何先兆的,有时候明明不是多要紧的事就能将皇上气到大吼大叫。
宣和帝这几句话吼完,在大殿里竟还有回音。等了一会儿,宣和帝才冲站在后头的冯大全招了招手,让他站到自己身边来。
片刻之后,宣和帝才开口道:“柱下御史,朕之前是怎么说的?”
被点到名的御史立刻从柱子下边站了出来,“是,容臣查一下。”柱下御史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记录宣和帝在殿上的言行。宣和帝这么问,他立刻就被越国公和周翰林紧盯着了。
柱下御史查档籍的时候,朝臣们便安安静静等着。若是以往倒还不会如此,可现在宣和帝十分厌恶别人在他跟前吵吵嚷嚷……为了不触到宣和帝的霉头,大家都尽量减少在宣和帝面前讨论的时间。
“启禀皇上。”柱子御史找到了之后,这就站出来对着宣和帝拱手道:“皇上三年前说的是‘念在他年幼无知,再加上情有可原的份上,责令其即刻回乡,为父守孝’。”
第185章
“还有呢?”宣和帝听完了柱下御史的复述, 一时倒是记不清自己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毕竟时隔三年, 哪能记得那么清楚。
“后来是周翰林要求革除墨珣的功名,永世不得再入京城,不得参与科考,不得再入朝为官。”柱下御史一边翻着记录一边念给宣和帝听。
等到柱下御史说完了之后,宣和帝沉思片刻,这才勉强理顺了头绪。但理清了头绪,却使得宣和帝愈发愤,“这还要吵什么?!”他猛地抬高了说话的声调,“三年前不是已经讨论完了吗?!”说这句话的时候, 宣和帝眉头紧蹙, 目光直视周翰林,“你现在还要再说什么?!”
周翰林在宣和帝的逼视下自是节节败退,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 周翰林这才改口道:“皇上所言甚是。”说完了这句话之后,周翰林不得不闷声低头作忏悔状。
宣和帝坐在龙椅上, 眼神晦暗不明,表情也是变了又变。因为宣和帝的沉默, 使得一众朝臣也都纷纷低着头不敢朝着上头看。
宣和帝现在头疼得厉害,自然也无暇顾及墨珣的授官安排,只烦躁地摆摆手,让他们按照新科状元的授官来安排就行了。
周翰林站在大殿中央, 额头上已经隐隐出现了薄汗,但他却不敢伸手去擦。本来他心里想着, 宣和帝近几年性子越发难以捉摸,更是经常发怒,甚至于处罚力度都比以往重了许多。如此一来,他将墨珣的事再次点出,定能激起宣和帝的怒火……却不料倒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太和殿内静得出奇,但凡此时有人做出什么动静,保不齐衣服的摩擦声都会显得十分明显。
“还有什么事需要在早朝的时候讨论?”宣和帝再次开口却是十分冷静,仿佛刚才那个在龙椅之上歇斯底里的人并不是他一样。宣和帝伸手按了按眉心,完全地将周翰林与越国公的争执抛诸了脑后。
朝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今日确实没有其他什么事了。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在一上朝的时候就讨论完了,周翰林也是见着要散朝,这才敢在宣和帝面前提起墨珣的事罢了。
“退朝。”宣和帝眉头紧锁,也不知是因为被越国公与周翰林搅得心情烦闷,还是头疼难忍。
朝臣们虽然听到宣和帝说了“退朝”,但宣和帝还未起身离开龙椅,文武百官不得先行退出大殿。
这一声“退朝”之后,宣和帝没有像以往一样径直起身,反而在龙椅上又小坐了片刻,这才由一直站在身后的马公公与齐公公伺候起身离开。
“皇上起驾!”内监见宣和帝离开,这才提气喊了起来。
朝臣们立刻摒住呼吸,低头肃穆,等到宣和帝从殿内离开之后,他们才噤声从殿内退了出去。
彻底离开了太和殿之后,一众朝臣们这才开始与周围的同僚低声交谈起来。交谈的内容却不是围绕着宣和帝的性情,而是谈论着其他的一些政事。虽然此时宣和帝已经离开,但他们毕竟是在宫中,所有的禁卫军都是宣和帝的耳目,最好还是小心为上。
宣和帝这几年来似乎有些偏头痛的毛病,而这个毛病也使得他愈发阴晴不定,会惹来他头疼的事都会使他深恶痛绝。就像刚才在朝堂上一样,周翰林同越国公当众起了争执,而这个嘈杂的声音就会引起宣和帝的反感。
朝臣们还好些,宣和帝稍稍还会有所克制。但内监就不同了,宫里已经换过一批内监了,大都是因为惹怒了宣和帝而被杖责身亡的。
尽管在太和殿内,宣和帝把文武百官吓得不敢吭声,但宣和帝一经离开,越国公心里就已经乐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