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当然, 他们自然是不敢说宣和帝如何,只从“洪水冲垮了防洪工程”开始说起。
  墨珣很少发表言论,毕竟他刚进翰林院时间也短,再加上他的年纪比起满朝文武来说也算是小的,怎么都不好在众人面前大放厥词。更何况,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在别人眼中也代表了越国公的意思……所以,为了避免给越国公惹麻烦,墨珣一向是少说话,多做事。
  “墨翰林怎么看?”
  “啊?”墨珣一怔,仿佛刚回神一般开口反问:“抱歉。薛翰林适才说了什么?”
  “薛翰林在说这次户部拨给工部建设堤坝、水渠的银两多达九亿两,而现在各地还在上折子要求朝廷拨款赈灾。”卢翰林这就出言为墨珣解释一二。
  墨珣恍然大悟地点点头,“薛翰林是在问我,哪方面怎么看?”
  早在墨珣初入翰林院的时候,伦沄岳便已经耳提面命地提醒过墨珣了。翰林院这帮人,特别爱挖坑引着别人往里跳。就像现在,这个薛翰林,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就要让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跟空手套白狼有什么两样?
  “墨翰林不觉得,这钱……”薛翰林又补了一句。
  墨珣听他话说一半,这就等着他将接下来的话说全。
  薛翰林见墨珣当真不接自己的话茬,心中十分无语,这边开口继续说:“墨翰林难道不觉得,他们要钱要的有点多吗?”
  墨珣当真想是冷笑一番,但却碍于翰林院的同僚全都在场,一时也就将盘踞在自己这边的这一声冷笑藏了回去。
  伦沄岳本来走在前面,但是听到后头说话的声音慢慢大起来,而自己身边原先还在说话的同僚全都噤了声,频频朝后看,可是后面发生了什么事。等他一回过头,这就听到薛翰林在跟墨珣说话。
  若是随意闲聊倒也罢了,可薛翰林偏偏是在这个时期问出这样的问题,谁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伦沄岳担心墨珣会吃亏,干脆从前面折了回来,“薛翰林问的这是哪里话……”
  墨珣见伦沄岳为自己出头,这就冲着伦沄岳点了点头。但是,他现在既然已经做了官,那就不能再躲在伦沄岳与越国公身后了。“各地赈灾要用多少银两,那都是经过各地官员、翰林院外派的大学士,以及工部的大人们一同商定的。是多是少,我说了可不算。”
  薛翰林见伦沄岳也过来了,赶忙摆摆手,直言:“我其实就是想到刚才早朝的时候,诸位大人们在殿内商议,这就想听听各位同僚们的意见。”
  墨珣顺着薛翰林的话点头,似乎并未觉察到他刚才问的问题有何不妥?
  经了薛翰林的这一个插曲之后,便也没有人再问墨珣什么问题了。
  一路上,墨珣安静地听着别的官员说话,待行至体仁阁之后,大臣们便从此处散开,各自前往自己的衙门了。
  翰林官大都是科举取士出身,本身所以具备的才学在整个国家来说都是顶尖的。所以但凡有什么大事,都会有翰林官的身影。也正是因为如此,此番到各地考察工程进度和拟定计划翰林院也去了不少人。
  但是这样做的弊端也很明显,科举取士一般都是靠着死记硬背便能取得功名,纸上谈兵的人自然居多。学文者也不见得全是思维灵活、条理清晰之辈。习武之人也不全是那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人。
  翰林院藏书众多,有些翰林官趁着职务之便倒也读书不少。尤其这次又为了竞争外派的资格,大家也是卯足了劲儿去查阅那些个修筑河道一类的书籍。前人经验可取,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融会贯通的。
  特别是一些翰林官自视甚高,到了地方上,估计还瞧不起县令、知府,更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墨珣觉得想要做实事,那就得从实地出发。像宣和帝这样随随便便就往地方上派文臣,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不过,他作为一个人,想法也很是很片面。对于这一整件事,墨珣作为翰林院修撰,人在京城,除了从越国公那边听到一些消息之外,知道得也并不多。
  像这个洪涝灾害、赈灾抢险,已经有专人负责,墨珣暂时也帮不上什么忙。他本身并没有多少修整河道的经历,就算到过凡界帮助过黎民百姓,那也只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官员。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既然他现在没有这个资格,那还是不要过多地想办法去干涉这件事为好。
  再者,他这段时间初入翰林院,一直在与同僚进行磨合,同时也被派了不少的差事,正是十分忙碌的时候。
  墨珣没别的想法,直接认定是周涛所为。反正周涛之前在宣和帝面前已经揭了墨珣的短,那就已经算是跟墨珣和越国公撕破脸了。
  现在墨珣与周涛同在翰林院当差,平日里没什么交集,看起来倒也相安无事。而周涛因为当年周江源的事被降了一级,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通过考核终于又爬回了原来的位置。然而当初跟他差不多的同僚一个、两个的要么外派,要么调离翰林院这个清水衙门……只有他连个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墨珣心想,应该正是因为如此,周涛才会像现在这样对自己怀恨在心。而他俩的过节还不止如此,“周江源身死”或许也被周涛算到了自己头上。
  所以,只要墨珣在翰林院,莫名其妙受到别人的刁难,他便立刻将这笔账归到周涛身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