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7章

  不管怎么说,也需得先跟家里通通气,争取在越国公发动全家“联合讨伐”自己之前,将难关逐个“击破”。
  牵复帝下诏,将那些有意前往边关的“有识之士”召集起来,准备让他们一起到边关去。
  人数每天都有变动,有些人昨天脑子一热想到边关去报效国家,可今天冷静下来一想,又觉得自己这么个细胳膊细腿的,都不够雅砻人砍上一刀……
  墨珣一时间也猜不到到底有多少人想去,而牵复帝的这个举动,不论是在京里还是在整个大周,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叛军那边早都已经被打退了,就算大周这个时候顾不上他们,却也不容他们作乱。
  宣和帝筹备打仗已经筹备了有十来年了,就算跟雅砻打得不相上下,但面对叛军这样的乌合之众还是势如破竹的。
  如果不是因为西边要跟雅砻打仗,大周调了不少兵马前往雅砻,哪里还能让国内的叛军“退”?直接就是一锅端了。
  但牵复帝的这个告示张贴出去之后,到了叛军口中又成了“征兵告示”,说是牵复帝骗人到边关送死。
  墨珣听到各地传来的消息,感觉就是有人在蓄意煽动百姓情绪。
  好在朝廷反应也快,急忙辟谣了。
  墨珣看牵复帝这副遮遮掩掩的样子,摆明了是不打算跟民间的“有识之士”一起出发了。
  不单是墨珣觉察到了牵复帝准备离京,越国公和其他的一些大臣静下来一琢磨,便也猜了个大概。
  但牵复帝与宣和帝不同,下朝了之后不多久,就有大臣往宫里递奏折,要求见牵复帝了。
  牵复帝既然不愿意明说,那大臣们劝的时候,也不能闹得人尽皆知。
  哪怕眼前就只剩下一层窗户纸了,那也不行。
  牵复帝心意已决,自是不会随意改变。
  倒不是为了追随宣和帝的脚步,而是正如越国公所递上来的奏折中写的一样,他们这些人在京里也不过就是瞎操心。
  边关送来的战报就算再快,那都已经是半个多月前的事了,就算京里在着急,却也始终是帮不上什么忙的。
  自即位登基之后,牵复帝便已动了御驾亲征的心思。只是初登大宝,需要牵复帝亲自操心的事有许多,不管是宣和帝的丧葬还是自己几个兄弟之间,又或者是国内的叛军……这些都让牵复帝不敢随意离京。
  现在,守孝结束,而几个王爷也都专门安排人看着,叛军被大退……
  这样一来,牵复帝的想法又被越国公的一纸奏折给勾起来了。
  越国公品出味来的时候,倒也觉得牵复帝有其皇考之风。
  别看越国公平时没什么表现,然而实际上,越国公早就窝了一肚子火了。
  呆在京里,对于前线战事知道得迟倒也罢了,可每一次等消息就等得让人心焦。尤其是,朝廷里主和派还是占了大多数,也曾有人提出要与雅砻和谈。但宣和帝斩杀雅砻使臣的事才过去没多久,雅砻自然一心想尽快亡了大周……
  雅砻联合其他部落跟大周打,倒也罢了,那个钟外是个什么垃圾玩意儿?!居然也敢在大周危难之际,混水摸鱼?!
  越国公是很瞧不起这种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只谈个人私欲的人。
  所以,这一次,牵复帝想要御驾亲征,越国公其实是支持的。可从另一方面来考虑,太子年幼,国内不太平,牵复帝如果真的要到边关去,万一在半道上就出了事儿,这谁能担待得起?
  国不可一日无君,如果牵复帝不在京城,那大周的一应大小事务又要交由谁来打理?
  像越国公这样,心里支持牵复帝的大臣也有几个,但一想到中间的许多麻烦事没有解决,他们便也不敢明目张胆地站出来支持了。
  牵复帝不意外大臣们会觉察到,若是大臣们全都不知情,牵复帝才不知是不是应该直接哭了。
  第405章
  对于朝臣们的反对, 牵复帝也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其中,牵复帝还重点点名了越国公, 说起了越国公的奏折。
  好在越国公脸皮厚, 在其他同僚怨念的视线中, 稳如泰山。
  因为牵复帝已经决意,不论朝臣们说什么都无法动摇他心中的想法。
  与此同时,牵复帝还在此次觉察到自己动向的几个大臣之中挑选了几个资历深,且素来又有贤名的,作为辅助大臣,专门辅助太子。
  其中,越国公自然是榜上有名的。
  毕竟, 牵复帝此去, 也是打算凯旋而归的,又不是赶去送死, 自然也不可能给太子安排一些背景太深的大臣,免得太子拿捏不住。而且, 等到牵复帝回京之后, 朝中大权自然要收归牵复帝之手。
  在牵复帝离京期间,朝中一应要务交由太子以及“三公”以及几个老臣共同协理。
  既然已经被朝臣们察觉,隔日, 牵复帝便在早朝上公布了自己要御驾亲征的消息。
  朝臣之中觉察到牵复帝动向的为大多数,但因为官位品阶不够, 就算给牵复帝递了奏折, 却也还是得等上一等。
  牵复帝已是一锤定音, 不管收到多少劝诫的奏折,都不会改变。与此同时,牵复帝非但没有定下什么摄政王,反而还命人将几个王爷看紧了,相当于是将几个在京里的王爷变相禁足了。
  眼前的这么个情况,就算牵复帝将几个王爷直接关押起来,都不会有人置喙,几个王爷只能接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